聖經:以賽亞書七章14節;馬太福音一章18-25節
引言:
每年感恩節過後,商場和公共場所常會聽到聖誕樂曲,同時也會看到琳瑯滿目的聖誕裝飾。或許,有部份的非基督徒對此相當不以為然,但身為基督徒的自己,則感到特別親切,因從中,可以感受到一種「提醒」,即,聖誕佳節的日子已近。
這樣的感覺,就好像聖誕節前夕,教會都會吟唱「請來,請來,以馬內利」,同時點亮蠟燭,等待與迎接名為「以馬內利」的耶穌基督誕生一樣,人可從內心仰望著有上帝保守與同在的「以馬內利」,而充滿喜樂和盼望。
一、以馬內利≠木馬屠城
每次談到「以馬內利」,就會使我想起1980年9-12月間,於金門前線二膽島服兵役的一段往事。當時,台海兩岸仍處敵對狀態,氣氛相當緊張,加上金門地處前線,實施軍管,通訊被嚴格管制,有「前線中的前線」之稱的二膽島更是如此。在沒有電話可打的情況下,只能透過書信和親友聯絡。然而當信件寫完,投遞之後,仍得經過保防與政戰人員的嚴格檢查,確認無疑後才能寄送出去。
在二膽島服役期間,有兩次寄出信件後,被懷疑有「不知所云,恐洩機密」之嫌,而被約談的記錄。第一次是我剛到二膽報到不久,在寄給家人的書信結尾寫上「以馬內利」四個字,並於信封裡面附了一張由同袍為我拍攝,以海岸線為背景的個人照。另一次則是用羅馬拼音,寫給時年85歲高齡祖母的台語請安信。由於政戰輔導長並不瞭解「以馬內利」的意思,且看不懂羅馬拼音,又對有海岸線的相片起疑,才會前後兩次透過電話記錄要我到政戰輔導長室說明。
政戰輔導長質疑,在信上最後書寫「以馬內利」,似乎有「木馬屠城」之嫌!(註:《木馬屠城記》是羅馬帝國時代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 Virgil,主前70-19)所寫的一部史詩,描寫西元前13世紀,希臘軍隊在特洛伊戰爭中,透過計謀,在巨大的木馬裡面藏著許多士兵,最終攻破特洛伊城的故事。該部史詩被後人拍攝成電影,轟動一時。)經過解釋,輔導長才明白這是基督徒的用語,他要求我必須在「以馬內利」的後面加註說明,才能通過檢查。
我照做之後,輔導長隨手拿起剪刀,將相片中有海岸線的部份剪掉,確認無疑後,終於允許我可將信件和被裁剪過的相片寄回台灣。因相片中有海岸線的部份被剪掉之後,變得四不像,無法留作紀念,只好將之丟棄。雖此事已經過38年(1980-2018),但仍記憶深刻。如今回想起來,心中仍充滿遺憾!
寫完講章後,在第3485期(2018.12.10.~12.16.第10版)的教會公報上,看到一篇名為<1970年代,一則澎防部無法破解的密碼>的方塊文章寫道:1971年,有位在澎湖馬公雷達站服役,被同袍取「牧師」、「神父」、「耶穌」等外號的台灣神學院學生,在「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年代,也是因為在書信的結尾寫上「以馬內利」,而被誤認為是通敵的「密碼」,被政戰主任叫到辦公室詢問。還好,經過解釋,才放他一馬。看完這一則故事之後,讓人覺得莞爾,因我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二、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小時候,主日學老師教導我們,「以馬內利」的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也就是「上帝保守」之意。基於此,大多數基督徒寫信時,都會以「以馬內利」這四個字作為結尾,以示鼓勵與祝福。此外,也有教會、學校、神學院,還有基督徒所開設的商店、旅館、診所、印刷廠、汽車修理廠、渡假村等,用「以馬內利」為名,藉以表示上帝與他們同在,也與大家同在。
主日學與青年團契時代,由於神學知識淺薄,只知「以馬內利」的大意,並不知道其真正的典故,直到進入神學院讀書,研讀聖經神學之後才瞭解,「以馬內利」出自於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以賽亞書七章14節)和「應許」(以賽亞書八章8節),還有耶穌家譜的記述:「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一章23節)
「以馬內利」(עִמָּנוּאֵל)的希伯來文乃由「上帝」和「與我們同在」兩個字結合而成,然而英文直接引自希伯來文的發音,將之書寫為〝Immanuel〞。中文亦乎如此,由希伯來文的譯音書寫而成。
如上所提,「以馬內利」是先知以賽亞在南猶大舉國憂忡下所宣告的預言和應許。其因,乃亞哈斯(主前763-710)擔任南猶大國王時(20歲登基,在位16年),位於東方的鄰國亞述勢力強大,於主前735年揮軍西侵,使得北以色列和南猶大兩國遭受嚴重的威脅。為此,北以色列國與亞蘭國聯盟對抗亞述,並力邀南猶大國加入抵抗,但卻遭到南猶大國王亞哈斯的拒絕。被拒之後,以色列與亞蘭兩國竟揮軍南下,想逼南猶大國就範。危急之際,以賽亞奉行上帝的旨意,勸勉南猶大國王亞哈斯仰賴上帝,保持中立,勿屈服以色列和亞蘭的威嚇,也不要狗急跳牆,反求諸己,向亞述王國靠攏。
對此,以賽亞不但給予亞哈斯王安慰和鼓勵,還加以保證,以色列和亞蘭的計謀無法得逞,因北以色列國敬拜偶像,行上帝眼中諸多的惡事,將會亡國,並不會威脅到南猶大國。質言之,有上帝同在,列國對南猶大國不利的計謀必定失敗。為此,以賽亞還特別發出預言:上帝將賜下童女懷孕生子的兆頭,而童女給所生之子將起名為「以馬內利」,藉以象徵國家將得著拯救,期使亞哈斯王能因此而信靠上帝。(見以賽亞書七章14節:「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以賽亞一再叮嚀,亞哈斯王若能遵行以賽亞的勸勉,縱使猶大國會遭遇外來武力和政權入侵的危機,「以馬內利」的上帝將會如同鳥展翅保護猶大王國。(見以賽亞書八章8節:「必沖入猶大,漲溢氾濫,直到頸項。以馬內利啊,他展開翅膀,遍滿你的地。」)顯然,以賽亞明白「上帝同在」的重要性,才會續而說道:「任憑你們同謀,終歸無有;任憑你們言定,終不成立。因為神與我們同在。」(以賽亞書八章10節)
可惜的是,亞哈斯不肯信從,拒絕接受以賽亞的勸勉及其所預言的「以馬內利」之兆頭,一心只想依附強權,而向亞述靠攏。亞哈斯降服亞述後,雖以色列與亞蘭兩國被亞述殲滅,使得危機暫時解除,但猶大遂成了亞述的附庸國,必須向亞述稱臣進貢,宗教上也得效從亞述。
希西家接續亞哈斯登基為王後,基於信仰之故,不肯再臣服亞述。亞述王西拿基立於是南下攻擊猶大各城邑。在危急之秋,猶大國中有人主張與埃及結盟。為此,以賽亞警告猶大國勿倚恃人的幫助,並應許上帝自己要保護耶路撒冷,進而發出「以馬內利」的宣告,即,百姓雖然悖逆,但上帝仍愛他們,願意等候百姓的回心轉意,只要百姓願意預備心等候上帝的拯救,必蒙憐憫,渡過危機,得著復興。為此,以賽亞乃發出應允的預言:「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以賽亞書三十章18節)
這次危機幸賴上帝保護而安然渡過,但以賽亞接著又提出另一個危機,即巴比倫的威脅,預言國家將要滅亡,人民被擄。不過,先知更遠眺將來,預言百姓將從被擄之地歸回,以色列蒙上帝保守,再度復興,充滿榮耀。只可惜,猶大國仍因離開上帝,而遭致巴比倫的入侵,導致亡國。
三、願台灣得享以馬內利
如今,台灣的外交、政治、經濟處境舉步維艱。台灣面對如此艱困的情境時,從上述所提的歷史殷鑑卻可以見著,當國家遭遇內憂外患的困頓時,絕不能依附強權,應加以思考所要依附之強權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情境,以及結合強權之後有可能產生的問題。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還是要思索倚靠「以馬內利」的上帝之重要。
人會依附強權,乃弱勢的掌權者,在缺乏信心和能力,沒有安全感時,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所使出的權宜之計。從人類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一味依附強權的人,幾乎都沒有好結局,上述所列舉的猶大國王亞哈斯便是最好的例證。值得注意的是,當弱勢的掌權者,為了一時的安全感而依附強權時,往往會忽略,弱勢者在成為強勢者的「附屬品」之後,強權主義者依然會用強權來行事,甚至利用更多的時間來強化權力,以便再展勢力,好從依附者當中謀取更多的好處,最後將之併吞和消滅。
政治是暫時的,無法帶來永恆的改變;強權只是一時的,無法永遠存在。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會是如此。唯有耶穌基督再臨與救恩才能改變一切。被譽為世界第一強權的美國,在受到911攻擊事件後,深刻體會到靠車,靠馬,並不能成就任何事,唯有倚靠上帝的名才是根本。終於承認自己的有限與軟弱,只好謙卑回到上帝的面前擺上敬拜,祈求「以馬內利」的上帝之同在、保守與帶領。
長老教會自從1865年在台灣生根後,就是因為秉持信靠上帝的精神,堅持扮演先知的角色,從未藉著依附強權以求自保,也未靠著強權勢力的方便來傳揚福音。雖常被打壓,然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歷經清、日、國民黨、民進黨等好幾個朝代,而上述的朝代有的已經滅亡,有的岌岌可危,還有的處境困難,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依然屹立不搖,福音一樣廣傳。
衷心期盼,全體台灣人民,都能夠信靠上帝,不要老是想透過依附強權來解決問題,應當遵循詩篇二十篇7節所記載勸勉:「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呼求「以馬內利」的上帝之名,全心信靠祂,祈求祂帶領我們走出困境才是上策。
基本上,無論是國家或個人,難免會遇到挑戰、苦難,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若不幸遇到時,有以馬內利的上帝之同在與保守乃不可或缺。
談到這裡,順便藉此和大家分享,待降節期間,有位女老師因心中鬱悶,和牧師約時間,來到教會傾訴其心中的難處。談話中,女老師除了訴說她之所以會到德生教會聚會的原因之外,還特別提到,她的多位兄弟姐妹間,和她最為親密,不但身體健康、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暑假期間,還一起出國旅遊的三姐,竟於今年8月,發現肝臟長有腫瘤,聽到消息,全家人皆相當難以接受。雖經醫師診治,仍藥石罔效,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以六十多歲之齡,撒手人寰,身為妹妹的她,傷心不已,心情總是悶悶不樂。為此,心中浮現出諸多悲觀的念頭,令她不知如何是好!這段期間,她一直思考,「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甚至浮現出前所未有的灰色想法與念頭。
和女老師談論一段時間之後,我以自己長年的牧會經驗,及對悲傷輔導的心得告訴她,會有這樣的心情出現,最主要的原因,乃最為親密的家人驟然辭世後,死亡與失落的陰霾總會籠罩於心,遂而陷入極度悲傷的憂鬱反應,甚或有共赴黃泉之念頭,所帶來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隨著症候群的浮現,有時,還會出現憤怒,進而對於所屬的團體及周遭的朋友感到不滿,覺得他們的態度冷淡。雖人們面對哀傷的反應形式不一,然對於悲傷失落的心理歷程則大抵相同。遇到這樣的情況,必須倚靠上帝,藉助時間的稀釋,還有好友的陪伴與關心,才能走出陰霾。為此,我特別請同工能關心與陪伴她。
談話中,我特別以「壽」的典故和女老師分享。我告訴她,三姐能活過六十歲,就算是「壽」了。雖現代的醫學發達,六十幾歲就歸天,似乎早了一些,然若以華人傳統的歲數而言,並不算早逝,應該可以接受了。為此,我特別分享每次主持會友生日或壽誕感恩禮拜時,常會提到的一段話作為互勉。其文如下:
台灣的農業社會時代,除了孩子滿周歲的「作度晬」(客家話稱為「作對歲」),以及滿六十歲的「作壽」之外,鮮少看到有人辦慶生會。過去的人,會特別重視這兩個生日的主要原因,乃以前的生活環境不佳,醫療資源缺乏,導致嬰兒出生後的夭折率甚高,能夠活到一歲,對小孩子來說,可稱得上是一種「萬幸」。對父母而言,算是一種照顧周到的成就感之實現,家人皆會透過「作度晬」的來慶祝一番,特別是生男孩者更是如此。在同樣的背景下,人若能活到六十歲,就表示身體健康,且於此同時,孩子差不多均已成家立業,不必再為家庭和事業煩憂,算是一種福氣,家人與親朋幾乎都會齊聚一堂,共同慶賀一番,表示對於能活到六十歲(花甲之年)的「壽星」之尊老與祝福。
基於此,祝六十歲以上的人生日快樂稱「祝壽」;為六十歲以下的人祝生日快樂叫「慶生」。這樣的講法,從古代典籍《莊子·盜曆》之內文:「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可以得知,能活到六十歲,才有資格被稱為「壽」了。
最後,我還建議女老師,不妨和姐姐的家人商量,用姐姐的名字設立公益永久基金,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此一來,儘管姐姐的「壽命」已經結束,但「生命」仍會延續下去。女老師聽完,並經過禱告之後,心中才稍微釋懷。
無可否認的,因著人會「死亡」,而使得人的生命增添了許多悲觀與恐懼的成份,縱使人不願意勇敢面對,死亡有一天終究還是會臨到,沒有人能夠倖免。和女老師談論幾天之後,媒體陸續報導多位藝人和政治人物相繼去世的消息,令人不勝唏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前美國總統老布希(94歲)、台灣的藝人安迪(57歲)、電視名嘴劉駿耀(52歲)、裕隆集團總裁嚴凱泰(54歲),還有前經濟部長江丙坤(86歲)等人。
結語:
耶穌基督降生之旨,並非為人類帶來政治與經濟的好處,當然也不是要延長人類的生命,而是要賜與人內在心靈的豐富,並為人類帶來永恆的救贖。(約翰福音三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當處在待降節期,世人齊心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時,願我們能用謹慎與自守的心,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透過信仰,得著永生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