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彼得前書一章 18-21 節
引言:
一天早上,接到佛教慈濟功德會大愛電視台企劃部門的工作人員來電,說要到德生教會錄製禮拜節目,得知消息,令我頗感意外!當時,心中甚至還存在著,佛教電視台怎會想到要來錄製基督教禮拜之存疑!當然,基於禮貌,我當下就隨即答應,並表示誠摯的歡迎,同時對於他們的到來獻上感謝。
聽完大愛電視台企劃部人員說明來意後,我才明白,他們會前來德生教會錄製節目,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在德生教會參與第三場華語禮拜的張玉奇姐與先生陳思翰兄的感人見證。(註:玉奇與先生思翰的見證,請見< 關於「愛」與「堅持」的真實恩典 >一文)
玉奇與先生陳思翰的見證傳開之後,多家電視台紛紛登門採訪和報導,許多有同樣遭遇的父母親,受到非常大的激勵,因而走出傷痛陰霾。
2008 年 11 月,大學與研究所主修美術,現為 藝術工作者的母親 玉奇,還將其陪伴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用 「圖文書」 的形式書寫成冊,並將之取名為《相信愛》,由「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相信愛》上市之後,閱讀過的人,無不被書中的圖畫和文字的見證所感動。
書中,出版社特別表明:「 這是一本來自一位腦性麻痺孩子的母親,用筆畫下最真誠感動的圖文書。『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揀選可以修這門課程的。』上帝將一位『天使』賜給了一對父母,當天使降臨人間,醫生判定他將會是一個植物人,他將一輩子躺在床上,不會說、不會走、不會聽 …… 嚴重智障。如今,這位天使陪伴了這對父母十年的光景,這一路陪伴的旅程裡,天使逐漸有了視力、會說話、會聽 …… 只要『相信』與『愛』,我們就有力量走下去。 」
當台灣有許多人被「相信愛」的玉奇與思翰深刻的感動時,大愛電視台為了能將「相信愛」的「愛」讓更多的人知道時,特別南下高雄採訪玉奇與思翰的家,將所拍到的畫面,傳送給需要「愛」的民眾。
在採訪的過程中,大愛電視台對於玉奇與思翰夫婦用愛陪伴有 嚴重智障,且又有腦性麻痺的孩子以信時,感到非常的好奇!一般的人,若生到這樣的小孩時,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消極、悲觀,甚至放棄,但 玉奇與思翰夫婦卻從不放棄,還一 路的陪伴,並將兒子以信視之為天使,而使得「不可能的可能」,在他們身上出現。面對這樣的「神蹟」, 大愛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好奇的請教玉奇與思翰夫婦:「是什麼力量支持你們,使你們肯為孩子如此的付出?」聽到這樣的問題,玉奇與思翰夫婦毫不猶豫的回答:「基督教的信仰」。緊接著,電視台的人員又問:「你們在那裡做禮拜?」「高雄德生基督長老教會!」玉奇與思翰夫婦又如此回覆他們。就是因為這樣的回答,才激起大愛電視台想到本會瞭解,並錄製信仰如何在玉奇與思翰夫婦身上產生動力的動機。
原本,大愛電視台準備前來錄製第三場禮拜,因玉奇與思翰夫婦長年參與本會的第三場禮拜,然由於電視台預定錄製的時間剛好是復活節,而每年的復活節,都是德生教會第二、三場舉行聯合禮拜的時間,所以,才決定錄製第二場禮拜。當長老教會的新眼光電視台,得知大愛電視台將專程南下,錄製玉奇與思翰夫婦的見證和本會的禮拜時,也透過李運進長老的安排,來到德生教會錄影。
從大愛電視台,以及新眼光電視台不約而同的前來錄影,著實令人感動,也教人感受到,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有上帝的同在;有上帝的同在,就會出現愛。
因祂活著,我們的生命充滿希望
今天是復活節,是 耶穌道成肉身,降生為人,為世人而生,也為拯救世人而死,然而三天後,耶穌又從死裡復活的日子。所為的,就是要賜給世人新的生命。耶穌所給予我們的新生命,並非屬乎肉體的生命,而是心靈的平安與靈魂的得救。這樣的明證,我們從主耶穌復活之後,對於人們所說出的第一句話:「願你們平安!」(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9 節)和第二句話:「不要害怕!」(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10 節)以及對跟隨祂的人所說的話:「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約翰福音十四章 1-4 節)已經得以清楚見著。基於此,彼得前書的作者,才會如此的寫道:「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神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彼得前書一章 18-21 節)
結語:
從聖經的記載得以看出,耶穌復活所展現出來的意義,猶如 美國「好消息出版社」( Good News Publishers )在<復活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Easter )一文當中所述,我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祂-主耶穌基督。
1. 對世界而言,一個完美、全備的救恩計劃已經完成。
2. 對上帝而言,祂已經對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感到非常滿意。
3. 對基督徒而言,這是一個永生的應許。
4. 對你自己而言,這是一個信心的挑戰。
的確,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復活乃是一個「信心的挑戰」,誠如 玉奇在見證時所說言:「我從未看過上帝,但我在我的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上帝!」
關於「愛」與「堅持」的真實恩典
陳以信, 1999 年 10 月出生,他誕生後就是重度智障、重度聽力障礙、視力全盲的小男嬰;腦性麻痺,更使得他言語困難,下肢無力。他曾經全身軟綿綿,且對於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宛如布娃娃般。陳以信的母親配合非正式的針灸早期療育,周周回診針灸,以促進血液循環。長期的診療,令年幼的以信得忍受數萬針針灸扎針的苦痛。他的父母更以「永不放棄,就有奇蹟」的信念撫養著,體會到「不要以為孩子不會,就永遠不會」的真諦。他們沒有抱怨,沒有放棄,每次的失敗都是下次成功的踏腳石。後來,以信在三歲半時,醫生竟然檢查出有 0.03 的視力 ─ 醫學上仍是全盲,只看得到光;然而,這對夫妻仍是雀躍不已,更有信心往前行。直到以信六歲那年,他的視力由一開始全盲的雙眼,變為 0.3 ,這也開啟了他新的人生。
以信的父親 ─ 陳思翰先生,是一位工程師;以信的母親 ─ 張玉奇女士,畢業於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美術系,學廣告設計,是一位在家成立藝術工作室的藝術工作者;現為平面設計家、插畫家、各基金會兒童美術特約老師,同時也是台南科技大學美術系碩士生。他們經過甜蜜的戀愛之後,成了一對人人稱羨、才貌雙全的夫妻。兩人生活幸福美滿,十月懷胎後,興高采烈地準備迎接新生 命的到來。未料,小心呵護卻不抵醫護一時的疏失,新生兒呱呱落地時,即有心、肺功能之障礙,復因嚴重缺氧過久,造成以信罹患「腦性麻痺」重症 ─ 醫生判定他們的孩子可能看不見,不能聽,重度智力障礙,不會說話也無法爬行 … ,以為他將一輩子躺在床上,幾乎有如植物人。
以信的媽媽獲悉真相後,那一剎那,她曾崩潰的哭喊:「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的小孩看不見?」「孩子的未來在那裡?」她學習藝術,對於追求事物的完美,一向視為理所當然。雖然所有的疑竇擁上心頭,但是他們夫妻堅信患難中生忍耐,在患難中仍有指望,認為:「只要活著一天,都是我的孩子!」醫院曾發出病危通知書,他們不顧醫生的想法,拒簽「放棄同意書」。雖然以信奇蹟似的存活,醫生卻診斷這孩子全身有多重障礙,但是媽媽始終不放棄任何希望,積極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
以信出生後的三年中,全家渡過了最艱難的心路歷程。陳以信一歲半開始便安排針灸早療。一根根的針往大哭大鬧的陳以信頭上扎下,扎在兒身,痛在娘心。媽媽看到,內心滿是不捨,然而針灸的療效就像是在存錢,一塊錢一塊錢的存,總有一天數目會變大變多。當時,以信的父親負責賺錢養家,媽媽則是幫以信按摩,也積極的帶兒子接受各種復健治療。從高雄市到花蓮、台北、台中,再回高雄,漫漫長路的艱辛旅程,相信連孟母也要嘆為觀止。
以信是屬於腦性麻痺低張力肢體動作障礙,但是在媽媽的堅持下,他現在也能用助行器行走,會挺直著身體邁步向前。不僅如此,以信還會叫:「媽媽!」,更能說出簡單的字句,默背九九乘法表。張玉奇女士大量的吸收早療知識,再加上實際的教育經驗,使她成為早療領域的實務專家,除寫作外,也受邀至各公家機關、學校演講。陳以信整個成長的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激起母親用生命創作出一幅幅動人的畫作。以信的媽媽不斷畫插畫或油畫,用圖畫紀錄以信的喜、怒、哀、樂,流露出她對兒子的關愛。張玉奇女士每天從畫畫裡幫助以信成長,從原本是亂畫,到現在已經可以有區域性的繪圖;以信每天跟在媽媽身邊,自然也受到影響,愛上塗鴉,也對圖畫有了概念。她也在個人藝術工作室 ─ 高雄「信心花園」,開辦身心障礙兒童的藝術治療,也教導成人、兒童、特殊兒童學習美術。
以信雖擁有腦性麻痺的殘障手冊,但是他的父母親卻視之如正常的孩子,夫婦二人同心帶著以信,天天祈禱。他們不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也不避諱被其他小孩指指點點。星期日,他們伴在以信的左右,牽著他小手,隨著以信跌跌撞撞的步伐,歡歡喜喜地上教會;從進超市,逛百貨公司到餐廳吃飯,看圖卡與字卡點菜和騎馬運動等,上山下海,舉凡能夠增加以信五官 ─ 視、聽、嗅、味、觸覺的生活經驗,都去嘗試。全家人選擇站起來,背向黑暗,面向陽光,絕不躲在黑暗的角落哭泣。以信承擔苦痛,累積的進步是:可以開口說話,蹣跚學步,可以看得見這個讓他莫名所以的世界。媽媽對以信的期待是:「以信活得單純、簡單、快樂,最重要的,是他活在愛裏,他慢慢的長大,他睜開眼睛、打開耳朵,他要看見世界,聽見世界,他要走進世界。」她用正面態度陪伴以信成長,也要告訴大家,以信不笨,跟我們大家都一樣,他生活很單純,只是腦傷,想要走出去而已;有一天,他會走進這個世界。
每天,當父親的盡量抽空陪伴妻兒,一下班為孩子洗澡,和孩子玩遊戲,讓妻兒都能感受到有穩健的肩膀可以依靠,不要讓媽媽獨自面對孩子,以信也能夠享受父母共同的愛。而且,他們每每挫折叢生,失望至極時,就有及時相 助的「天使」出現,化險為夷。他們夫婦深信以信像是個小天使,在照顧以信的過程中,負荷雖是沉重的,卻也是甜蜜的。張女士認為心理調適最重要:「我把以信當作神賜給我的特別禮物。」全家的感情變得更凝聚,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而父母對孩子的一片深情,讓許多家庭也因他們的故事深受激勵。媽媽的努力,不但讓寶貝兒子從「黑暗」走向「光明」,她的心也走到陽光下,全然接納神所賜下的禮物,這是不容易的。
九年下來,以信的媽媽熬過許多暗夜淚水的日子,走過悲傷絕望的死蔭幽谷,終於看到希望的曙光;以信目前就讀特殊教育班,他長得眉清目秀,很難想像他是有重度智障及腦性麻痺的患者,以信的媽媽希望孩子未來能夠走入人群,與人接觸,像個正常孩子一樣。這些年來,以信的媽媽畫了不下數千張,透過畫畫,她希望讓弱視的以信欣賞到美的事物。在畫作中,她展現對生命以及對兒子無限的憐愛,藉此和其他類似的家庭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令人動容。她也期待自己的兒子有繪畫天賦,有朝一日能一起開畫展。以信的媽媽曾說:「當所有答案都表示腦性麻痺沒有解藥時,我要說:『有!』 ─ 那就是愛加上行動力,因為愛的力量,永遠是奇蹟的啟動開關!」。
為了教養罹患腦性麻痺的獨子 ─ 陳以信,張玉奇女士在家成立工作室,透過畫畫和孩子互動;簡單的一筆一畫,一幅一幅呈現孩子的生活點滴,更畫出母子倆的感情。她還在奇摩網站成立「信心花園」部落格,描述與兒子的互動過程,透過張貼這些繪本、文章與影集,將多年來訓練、陪伴孩子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有相同遭遇的父母,並鼓勵家有腦性麻痺子女的家長,每一個生命都是心肝寶貝,絕對不能失去信心,獲外界極大迴響,能讓人學會珍惜,也讓人學著更勇敢。張女士的心境從時喜時憂,逐漸走向盼望與感恩;時而流露溫柔細膩,時而充滿掙扎痛苦,展現出一位母親從絕望到盼望的心境轉折與心路歷程。她說:「活著,是件多美好的事,因為我活著,才知道自己能做這麼多的事。」不言可喻,部落格中的字字句句詳實記錄了母親心中的吶喊,她希望兒子能趕快學會自己走路。
我們往往以為生命平順,才能經歷幸福。但在這個家庭的生命中看到,他們雖然是艱困又辛苦,卻在信靠神的當中,因著順服,彼此相愛相惜,竟得著那堅固不變的幸福 ─ 這是從神來,而不是從世界來的賞賜。希望這個奇蹟能安慰所有父母,也鼓勵在困境中的家庭不要放棄。造成腦性麻痺兒原因有產前因素、生產時的傷害與產後因素三種,除了運動方面的障礙外,常伴有智能、語言、感覺、行動或是心理層面的發展異常。而因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每位病人會帶有個人差異。若有此類病童,家長可尋求正式的早期療育,經由醫生診斷評估病童的能力與未來發展,再予以治療。至於醫療費用部份,可向政府社會局申請,並申辦殘障手冊與重大傷病卡 ─ 要走長遠的路,必須認清孩子與自己的社會福利,至少這能減輕部份醫療費用;只要孩子成長茁壯,就能對社會有貢獻。儘管現今醫療的進步,分娩前要能診斷出腦性麻痺等症狀,還是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相信:「愛,可以突破一切障礙!」
以信的案例與一般身障病童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家庭的合一,這正好呈現「身障病童原生家庭支持力」的重要性。願神賜福每一個家 ─ 永遠在神的愛中,不失敗!
本文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dr-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