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同受苦楚,必同得安慰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詩篇六十二篇 5-8 節;哥林多後書一章 4-7 節

前言:

前幾天,接到了一封剛遭喪夫之痛,隔沒多久,又逢外甥女(大姊的女兒)驟然離世的會友之傳真信函,字句之間,不但充滿著傷痛與無助,還發出對上帝無奈的質疑。看到這封親筆傳真的信函內容,一時之間,真的不知如何以對!經由電話關心與安慰之後,經其同意,除了把信中所提到的名字,修改為代名詞外,其餘的內容,全部登出,期盼能藉此讓大家瞭解撰寫信件者的心中之痛,以便能相互代禱,共同扶持。電話中,我答應她,會利用主日禮拜的講道時間提出分享,藉以喚起大家一起關懷有相同遭遇的兄姐,同時透過上帝的話語來尋求安慰與幫助,好讓遭受同樣苦楚的人,也能同得安慰。

一、幾乎無法再承受那份「痛」!

敬愛的胡牧師:您好!

最近我幾乎無法再承受那份「痛」…。之前的我是冷靜、自信、樂觀、堅毅、果斷…。直到兩年前,先生突然的離去…,那份堅固的堤防於是潰決。儘管我時時沉浸在無比的哀傷中,卻不敢在別人面前流淚。日子一天一天的流逝,一月一月的經過,一年一年的過去,失去至愛的先生迄今已快兩年。

這段期間,我愈來愈脆弱,偏偏又在兩個月前,我姊姊的大女兒因「急性肝炎」住院後情況很差…,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竟於 2010 年 8 月 18 日 走了。我把積壓兩年在內心的傷痛,全部傾洩而出,我已分不清是想念先生亦或擔憂外甥女病危,淚水狂瀉,包括之前先生的急救,一幕幕重演…。那份幾乎令我難以再承受的沉痛,壓得我做惡夢,記得一個多月前我即夢到外甥女的生命只剩下一個月。接著我又被魔鬼壓,壓得我喘不過氣喊不出來,醒來直冒冷汗,(我曾經經歷過三、四次)。我內心所有的憂傷、痛苦、失望…佔滿心頭,每天不斷地呼求上帝,懇求上帝憐憫我們,因為外甥女才 41 歲,在郵政醫院當護士,結婚有個女孩,今年上國中 … 。

但!我像約伯一樣,我想上帝為什麼不照我的祈求賜給我,為什麼不聽我的禱告,上帝在生我的氣?我祈求無濟於事,原本堅定的腳步開始搖晃,我們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四肢無力。尤其是媽媽更難承受,吃不下、睡不著。這兩年時時想到過世的先生時,會泣不成聲…,忍不住…,現在又遇到她最寶貝的大孫女很快離去。於是我又開始思索,問題出在那裡?為何兩年來,竟有連續兩次重大又殘忍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害我變得很神經質、也超敏感地、常踩到地雷、內心破碎、淌血…。

牧師,我內心有幾個問題,一直想不通,也不知如何是好?

  1. 當我們遇到急難時,要如何處理才好? ( 像先生突然昏倒就不能說話了 ) 我要 怎麼辦?我大聲呼求上帝,但…
  2. 結婚的對象,如果不是基督徒(很難帶領)怎麼辦?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嗎?
    我的人生付出很多努力,卻一無所獲?
  3. 我的人生花盡很多心思,卻一無所得?
  4. 教育孩子我更失敗,沒有用上帝的眼光來教養他們,這是大錯特錯,但好像
    也來不及了!

自己一生六十個年頭,經歷了所有大苦難,使我陷入挫敗、苦境,同時也迷失了方向、更失去了盼望。我真得很亂、很慘。生命中所遇到的種種艱難,實在超過他人所能想像的,甚至連「神」也好像忘了施恩,我不知還有什麼力量好活下去,我喪失了一切,再沒有幸福可言。以前在鼓勵安慰別人的話語已失靈。我很難過,也無處發洩,只得告訴牧師。

胡牧師,謝謝您及牧師娘的關懷,辛苦您們了 !

一位德生教會的會友敬上 2010.9.15.

二、死亡這場爭戰,無人能免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其中的「 生」與「死」,則是每一個身為人的人,所需經歷的自然法則,沒有人能逃得過。對此,古代的台灣哲人,也曾以「世上萬般愁苦事,不如死別與生離。」這句諺語,來訴說生離死別的痛。

事實上,這項千古不變的事實,聖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 … 。」(傳道書八章 8 節 a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 。」(希伯來書九章 27 節 a )是的,在生與死的自然法則中,「 生」雖帶給人們喜樂和盼望,然「死」卻帶來離別的傷痛 。在面對親人死亡的境遇,特別是自己所鍾愛的另一半或是親生子女撒手 人寰時,實在無法訴諸筆墨。難怪,有人會以「少年喪父、 中年�妻 中年喪偶、 老�S�子 老年喪子」 來訴說與形容人的一生當中,最難以言喻的三個痛楚。

醫學上,有一稱為「荷馬壓力量表」 (Homes-Rabe Scale) 的自我評量,是由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科醫生托瑪斯荷馬( Dr. Thomas Homes )所創。 1950 年代,當荷馬醫師診治病患時,他發現有許多肺結核病人之病情的輕重,與其所剛經歷過的挫折和打擊,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遭受嚴重的打擊和壓力時,身體的免疫力會驟減,細菌較易趁虛而入,致使罹病的機會大增。

荷馬醫師在其研究中發現,在眾多的打擊和壓力中,以喪偶的 100 分最大,其次是離婚的 73 分,再者是分居的 65 分。這三項會名列前茅,最主要的原因,乃和人與人之間的「信賴」、「諾言」與「背叛」有關。緊接著,是吃官司坐牢的 63 分,失業的 47 分,退休的 45 分,與公婆不合的 29 分,與老闆不合的 23 分,負債的 17 分。若一年所累積的壓力超過 300 分,則隔年生病的機率高達 79% ; 200 到 299 分之間,生病率為 57% ; 150 到 199 分,生病率則為 37% 。

看到 荷馬醫師的研究時,我感受到,荷馬醫師似乎藉著科學的舉證方式,在「詮釋」詩篇十六篇 9 節:「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這句經文的真諦。

基本上,生離死別的傷痛指數,實無法言傳,也難以量化,除非自己遭遇,否則,真的無從體會。有精神醫學家如此形容說:「人因失去所愛形成心理創傷,其嚴重程度相當於一個受傷或燒傷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創痛。」事實上,這樣的形容,和台灣俗諺:「父母過身眾人扛,某子過身割心腸。」不謀而合。想必,「少年喪父、 中年�妻 中年喪偶、 老�S�子 老年喪子」的痛苦,可謂比心如刀割、痛徹心扉,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述傳真信函內容所表露出來的傷痛之現象,幾乎和專研臨床心理學、神學與教育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加州羅斯密德心理學院 ( Rosemead School of Psychology ) 的心理學教授, 威廉.華爾頓博士 (Dr. J. William Worden, Ph.D.) , 在 其對疾病、癌症、悲傷與臨終關懷長達二十年的臨床工作及學術研究後,所撰寫的 鉅著《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Grief Counseling&Grief Therapy )中之「心理、生理、認知與行為」的「悲傷反應」全然相同。 華爾頓教授的研究指出:

心理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及麻木。

生理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我走在街上,可是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及口乾。

認知: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覺。

行為: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隨身攜帶遺物、珍藏遺物。

由此端見,面對喪偶與喪子之痛的感覺,天底下的人類之感受,應該是大同小異。面對此一傷痛的情景, 華爾頓博士特別對傷痛者提出四項解決的方案,若傷痛者能 完成這四項建議的任務,較易走出陰霾。

1 、接受失落的事實。

2 、經驗悲傷的痛苦。

3 、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

4 、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

三、同受苦楚,同受安慰

如前所述,生離死別,本就是人類的自然法則,這不只是現在才有,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一直存在,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參與告別追思禮拜時,牧師經常提到:「醫學可以使人長壽,但無法醫治靈魂、思想的病。醫生可以醫治人的病痛,減輕人肉體上的痛苦,但不能給人或給自己永遠的活命。但信主的人,不論生死,都是一樣的;因活著,上帝必同在。若死了,必與上帝同在。」

如此的勸勉,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 13-18 節:「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 」早已有著清楚的解說。

保羅之所以會對帖城的教會提出這樣的教導,乃當地教會的信徒,對於復活的道理還未完全明白,保羅勸他們不要為去世的信徒過分悲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教外人一樣,因為死人復活的確實性,是建立在基督已經復活的根基上,當主再來時,這些已死的人必首先復活,然後還活著的人要與他們一同被提到空中與主同在。

1. 「哭賴」與「等待」

因生離死別所帶來的傷痛,衍生出內心的失望與無助時,除了可以「哭賴給上帝」之外,藉著時間來沖淡傷痛,靜默與等候,也是一項必須學習的功課,因舊約的詩人說道:「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神;我力量的磐石、我的避難所都在乎神。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 ( 詩篇六十二篇 5-8 節 ) 再者,希伯來書的作者亦如此勸勉我們:「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裏有分了。」 ( 希伯來書三章 14 節 ) 。

2. 安慰同受苦楚之人

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曾遭遇許多難以面對的困境,他在 哥林多後書一章 8-11 節清楚指出:「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好叫許多人為我們謝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然在此之前,保羅則先行道出:「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哩,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哩,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哥林多後書一章 4-7 節)保羅會將「結論」寫在「大前提」之前,主要的用意,乃要藉此事先表白他遭遇患難之後所獲得的雙重意義:( 1 )藉此得以經歷上帝的安慰。( 2 )日後能用從上帝而得的安慰去安慰同受患難中的人。再訴說他所遭遇的難題。相信,保羅的這番信仰體驗,對於每一位基督徒,同具意義,也同樣受用,值得遭逢生離死別之苦難的人效法與學習。

結語:

或許,沒有遭遇過「苦難」的人,無法體會出苦難所帶來的傷痛;遭受苦難的人,有時,也難以得知答案,畢竟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誠如以賽亞書五十五章 8-9 節所載:「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基於此,有人以「不是如何找到答案,而是如何沒有答案地活下去。」這一句話來回應上述兩節經文的真諦。

然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堅信「順服上帝」與「因信稱義」在信仰上的真義,以及詩篇三十四篇 19 節:�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還有「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篇三十七篇 25 節)這兩節經文所給予我們的應允與勸勉。願我們不要因為苦難,而使得苦難扭曲了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