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二章1-5節;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7-13節
壹、前言
本主日是待降節第一主日,也是教會年曆週期的開始。從聖誕節當日往前推四個禮拜,就是待降節期。在這個節期裡,教會使用三種時間的向度來表達降臨:紀念主耶穌在兩千年前的降生、基督今日在我們的內心降臨、等待基督終末的再臨。對於基督徒來說,此節期是預備、等候、反省、悔罪,並與主親近的時刻,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行在主的旨意中,並更新我們的心意。而「待降節」最核心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就是永恆的道、創造的上帝,實際的成為受造物的樣式,披上身體成為人。約翰福音1:14清楚地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而道要成為肉身,來到人們當中,是需要途徑的。這個途徑就是,藉由童貞女馬利亞的孕育,聖子上帝成為人。不僅如此,耶穌基督也清楚的宣告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表示我們認識上帝的途徑,是要透過耶穌之路。耶穌是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的道路,耶穌也是上帝來到我們當中的道路。有道路,我們才有辦法前行。個人將以兩段與待降節期有關的經文,和大家分享,如何在生命與信仰的道路中,帶著期待和盼望,在主的光明中,奮力前行。
貳、本言
一、出死入生得力量
請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3:7-8「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這段經文的背景,是保羅因故前往雅典,無法親自探視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而協請提摩太代為前往,並由提摩太帶回關於當地信徒的消息。保羅相當掛心這教會的信徒,因為他們受迫害與威脅,並耳聞有人受誘惑而離開信仰的道路。當保羅接到提摩太返回後的報告,在明白、確認一切情況,並聽到他們具備充足的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而得到極大的鼓勵與安慰。原先保羅及同工們,在傳道過程中,遭遇各類的困苦患難,很有可能就此落入沮喪失望的情緒中,變得裹足不前、意志消沉。但當地信徒的好表現,如同為保羅等人注入了強心劑般,幫助他們得到一股新的力量,重獲生命般的在宣教的路程上,振奮前行。
這種由死入生的信仰生命經驗,讓我想到鄧恩(John Donne, 1573-1631),這位英國著名的詩人與牧師。他出身於天主教家庭,由於當時英國境內舊教與新教的對立,舊教的信仰背景致使他的才華與能力受到限制,不被重用。就讀牛津和劍橋等名校的他,各方面的表現雖傑出,卻只因宗教從屬的緣故,就被褫奪學位。在面對這些困境時,他選擇以叛逆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痛苦,過著荒唐的生活,還寫下一些描述個人情慾的詩。而他的愛情與婚姻,也同樣的遭遇困難,因他的岳父反對這門婚事,竟運用權勢,使鄧恩被迫結束貴族秘書的工作,並入監服刑。當他出獄後,深受各方排斥無法找到工作,有近十年的時間全家過著貧困的生活。妻子安妮長期深受情緒問題的困擾,他也有嚴重頭痛、腸抽搐及痛風等毛病。夫婦共生了十二位孩子,只有七位活下來。在此時期,鄧恩改宗成為新教徒,之後從劍橋大學取得道學博士的學位,1615年成為聖公會牧師。隔年妻子過世。1621年擔任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牧師,而當時三次的瘟疫侵襲倫敦,使得三分之一的人失去性命,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則逃往他處。留下來的倫敦市民,紛紛湧到鄧恩牧師那裡尋求解釋,或接受安慰。他忠心牧養羊群,然後,他的身體出現了疾病的斑點,醫生診斷為瘟疫。有六週之久,躺在床上發抖不止,在死亡邊緣徘迴,醫生禁止他閱讀和研究,只允許他寫作,於是他寫下了省思苦難和死亡的《在緊急際遇中的靈修》這本書。
在此書中,鄧恩多次向神發出質問,從一開始思考「為什麼是我?」、「是誰引起這場疾病?並且為什麼?」這類來源性的問題,逐漸轉向回應性的問題:「我會在痛苦、軟弱,甚至恐懼中,依然信靠神嗎?還是我會滿懷忿恨、苦毒,棄祂而去?」對此,他做出結論,不論他的疾病是出於上帝的管教或是自然現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信靠神,因為信靠才是敬畏神的應有態度。個人認為,鄧恩在此進入「出死入生」的新階段,在新的理解與覺醒中,產生信仰的新力量,這力量幫助他重新檢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更幫助他重新從病榻中站起來,給予有需要的人,安慰和盼望的信息。
二、明光照耀驅黑暗
第二處要請大家一同來看的經文是,以賽亞書2:5「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沒有光的照耀,就顯不出黑暗。光明與黑暗是聖經中常出現的象徵,代表著對立之意。就以賽亞書中對於光明與黑暗,在意義上的解釋,就是:上主的道路是光明的;不聽從上主誡命之人的道路是黑暗的。在這裡,上主呼籲祂的百姓,要記起祂的路,並行在祂光明的道路上。唯有上主的道路,才有辦法帶領人脫離黑暗進入光明。祂已顯明這條路,若是人們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尋找遠離黑暗的路,是行不通的,且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黑暗。上主要賜下光明,給祂的百姓,並要他們活出上主所交付給他們的使命:見證上主的恩典。以賽亞書9:1-2,則與上述這節經文前後呼應,清楚地表達出明光照耀的意義:「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 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回到剛才所提鄧恩牧師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上帝是如何地使用一位深受痛苦患難,卻仍然願意信靠祂的忠實之人,幫助人們在黑暗的處境中,看見上帝的拯救之光。在此,個人要和大家分享,一段很有意思的話,這是《靈魂倖存者》這本書,作者對鄧恩牧師的描述和評論:「這位終身鬱鬱寡歡,為年輕時所犯的罪而備受罪咎的折磨,雄心壯志無一能夠達成(除了他發誓放棄的詩歌),被不誠實的指控所蒙污。他實在不像一個能夠在瘟疫時期振奮國家士氣的人選。然而,鄧恩卻全力以赴地迎向這項新的任務。他拒絕跟大多數人那樣撤離倫敦,留下來跟他那些被圍困的教區居民共度患難。…他的講章是那麼的充滿能力,以致在倫敦的人口不斷的下降之際,偌大的教堂卻擠滿了敬拜者。接踵而來的是他的疾病,和死亡的判決。」
鄧恩牧師其實沒有在1623年的疾病中死亡,他得到類似傷寒的病症,是醫生誤診為黑死病。康復後的他仍堅守崗位,於負責的教區裡忠心事奉,但七年後,再度患病而過世。他成為上帝的器皿,陪伴人們在對死亡有著極大的恐懼,並且對生存問題的無助、不確定,甚至是絕望的黑暗時刻中,有機會見到明光,與生命的主相遇。
三、行主道中見盼望
第三個部分,有兩處經文。一處是,以賽亞書2:3「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另一處是,帖撒羅尼迦前書3:11-13「願 神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裡去。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 神面前,心裡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這兩處經文,所提到的重點,其中之一,就是要行在上主的道中。在此處,「道」有兩個意涵,一為教訓:領受上帝的教導;另一為路徑:行走在主的道路。人若願意領受上帝的教訓,並行在祂的道路中,就能夠得到上主的眷顧與保護,也能夠知曉真理、親自認識神自己,更能經歷到上帝的同在與保護。正如詩篇125:1-2所說:「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
另一個重點,就是上主的引導。在主的引導下,人們不致迷失、迷惑與迷惘,能夠脫離黑暗進入光明,並行在平安的路徑上。人們被引導到上帝的面前,領受愛的恩惠,並能夠彼此相愛。同時,在上主的引領下,人們在成聖的過程,能有主的樣式顯現,內心與行為皆能展現純淨清潔的性情和氣質,好像一切都預備好的新娘般,深切期盼、等候新郎的到來。這就是行在主的道中,所見的盼望。
四週前,我看到一則報導,當中有七分鐘的短片,名為:「廢墟裡的少年」,是探討台灣少年工的問題。主角的名字叫作土豆,今年17歲,他的父親及阿嬤相繼過世,母親離家,家中的經濟狀況無法讓他繼續升學,他只能設法養活自己。曾到高山上擔任搬菜工、在充滿危險的工地搬運水泥、在學校鋪PU跑道(別人輕鬆的上學去,他卻辛勞的在工作)。影片中他所從事的是代噴農藥的工作,15歲時就已經開始從事這行業,擔任助手拉管線。在沒有戴口罩和任何防護措施之下,就進行工作,而且藥水也是自己調配的。他的夥伴們大概20出頭,也是從未成年就開始從事這行。報導中記者提到:「農藥代噴是高風險的工作,不少老農的肝硬化與農藥代謝不掉有關。我們訪談曾在這一行待過的少年,他們不清楚農藥是否傷身,但他們代噴後,常感到全身灼熱、想吐,洗完澡後昏睡到隔天。」土豆曾經中毒過一次,他提到:「有天突然下大雨,下雨後馬上出大太陽,身體整個縮起來。我就推著繩索,邊推邊吐。」他不敢多想噴藥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他只能回答:「不知道耶,現在還年輕吧。」
全台灣目前有兩萬多名是屬於「高風險家庭」的少年,他/她們被政府和社會長期忽略。因著家中經濟貧困或家人重病,或者入獄等因素,這些不幸的少年,有不少人在國中時期就被迫輟學;也有一些人進入政府設立的安置體系,但在結束安置後很快被丟回社會,連社工都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有些人為了糊口、或為了脫離家庭施加的暴力和壓力,被迫成為童工或少年工。
報導內容指出,這些人完全逸出法律規定,在勞動體系裡被雇主或工作環境剝削,貧窮複製在這群少年人身上。記者提到一段話,值得我們省思:「當台灣主流社會高喊著為下一代累積競爭力,卻很少意識到有為數不少的少年少女們根本沒有選項。他們生活中缺少榜樣和文化刺激、欠缺人脈網絡和社會資本,最後賣體力、賣身體,甚至賣尊嚴。」(資料來源:報導者(The Reporter),https://www.twreporter.org)
或許我們周遭的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或許沒有,但他/她們是如此的需要上帝的恩典,在主的引導、保護下,得以在黑暗中遇見光、在絕望中看見希望、在失迷中找到方向。藉由這個報導,提醒我們該如何關注、關心這群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使他們能夠有機會經歷主的恩典與愛?願主使用我們,成為祝福的管道,給迫切需要上主恩典的這群人,使他/她們的生命得到翻轉,能奮力站起,勇敢前行。同時,也願主的靈感動、幫助我們與他人,看見與找到,人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正如德蕾莎修女所說:「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真正意義,要為主的愛發光發亮,成為永恆快樂的希望。就是這樣簡單。」希望這樣簡單的事,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做到及做好。
叁、結語
德蕾莎修女在《憑著愛》一書中,提到她所帶領的仁愛傳教修女會,這個服事最貧苦者的團體,如何把禱告的內容付諸實踐,禱文內容為:「求祢幫助我們在所到的每一處地方,散發祢的香氣。求祢的靈和生命充溢我們的心靈。求祢進入和掌管我們的全人,好讓我們的生命成為祢的光芒。求祢的光穿透我們,也照在我們裡面,好讓每一位我們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祢活在我們的心靈裡面。讓他們舉目仰望,看到的不再是我們,唯獨耶穌。求祢與我們同在,好讓我們能像祢一樣開始發光,以作別人的光。啊,主耶穌,這光完全出自祢,並不屬於我們。祢藉著我們把光照耀別人。讓我們以祢愛的途徑讚美祢,把光照耀到我們周圍的人身上。讓我們在宣揚祢時不靠講道,不單靠言語,而是靠我們的身體力行,透過我們所做之事的,觸動心靈的力量和慈愛心腸的影響,並我們對祢既明顯、又完全愛慕之心。阿們。」願這篇禱詞,幫助我們在信仰實踐的內涵與內容上,能更加的深化、更具有行動力。同時,讓我們成為這世上的光,藉以照亮別人,特別是處在黑暗中的人們;也願我們在上主明光的照耀與主的靈協助下,脫去一切的重擔與纏累,不再深覺困倦與疲乏,而能在上主為我們所預備與訂定的道路中,奮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