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箴言十六章9節
提摩太前書六章6節
前言:
近幾年來,常聽到大學的老師感嘆說,現代大學生的學習精神和態度大不如前,這樣的情況,從校園裡所流傳的「睡覺定律」:「晚上熄燈後便準時上床睡覺的是大一的;晚上熄燈後還沒有去睡覺的是大二的;上課時,在老師眼皮底下睡覺的是大三的;上課時,依然在宿舍睡覺的是大四的。」和「上課定律」:「『你怎麼遲到了?』這是大一。『你今天怎麼沒上課?』這是大二。『你上課去嗎?』這是大三。『你怎麼上課去了?』這是大四。」便可得知。
此外,學生們對於男女感情的態度也顯得非常隨便,有人因常換女朋友,而被同學取了「電視遙控器」的綽號(意為男女交往時,可以隨時另結新歡,馬上「轉台」)。尤有甚者,學生畢業之後,對於工作的敬業精神也顯得相當不足,還經常換工作,讓私人企業的老闆傷透腦筋。會有如此的情況產生,都是因為學生的見異思遷、不在乎擁有、不知感恩、半途而廢的心態所造成。其實,不只現代的學生如此,一般民眾也都普遍存在著不「在乎擁有」的心態。
一.別人的比較好?
舊約聖經列王記上二十一章,記載了一位國王從不「在乎擁有」,老是覺得別人所擁有的比較好,而在「人在福中不知福」的「羨慕」心態作祟下,貪圖百姓的葡萄園,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之故事。話說身為國王的亞哈,已經家財萬貫,亦擁有不少田地和葡萄園,且集權、利於一身,但心中就是永不滿足。有一天,他看上皇宮附近一塊漂亮的葡萄園,便想成為己有。打聽之後,得知這塊葡萄園是一位名為拿伯的人所擁有,雖然提出合理的交易條件,要向他購買,但卻遭到拿伯的拒絕。為此,亞哈王心中相當鬱悶,回宮後,竟轉臉不見人,不吃也不喝。王后耶洗別見狀,經過探詢,這才得知原因。為替身為王者之尊的丈夫討回「公道」,竟然以毒計謀害拿伯,替他奪得葡萄園。此事被先知以利亞得知後,提出嚴厲的譴責。雖亞哈王真心的認罪悔改,但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人常會在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情況下,產生欽羨之心。此外,人也常會在自己想得,卻又得不到時,出現羨慕,甚至是嫉妒的心態。當然,人也常會拿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去跟別人所擁有的幸福做比較,而出現人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形。若老是喜歡見異思遷,拿自己的人生跟別人比,不但得不到答案,也永遠無法得著滿足。若一直攀比下去,必會發現,別人身上所擁有的東西和新鮮事,足以讓人欽羨的,很快就會過去,緊接而來的,又會是一連串的攀比和羨慕,心中永遠都會覺得別人所擁有的比較好。然果真別人的都比較好嗎?
有一篇相當有意思,但不知作者是誰的文章,敘述了三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台北市汀洲路上的飛天麻辣火鍋店中一起聚餐,暢談自己的生涯規劃,及對人生看法的真實故事。巧的是,在談話的過程中,三個人竟都同時都出現了「討厭自己所擁有的,羨慕別人所厭倦的」、「在職怨職」的價值觀,無不以「騎驢找馬」之心情,致力於尋求人生的另一個目標。
故事寫道:「有三個年輕人,一位是月入超過五萬,生活穩定的國中老師;一位是人人稱羨,股票領不完的竹科多金工程師;另一位是準備出國拿博士、求學路上一帆風順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那位生活穩定的國中老師目前正留職停薪,在物理研究所唸碩士班,因他厭惡當老師的生活,想要換環境去竹科當工程師或者出國留學。令人意外和驚訝的是,另外兩人卻多麼地羨慕他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一切。
那個令人稱羨的竹科工程師,上個月辭去了工作,開始準備GRE與TOEFL, 想在近三十的高齡,不顧身旁待嫁的女友與已有的一切,去美國拿電機博士,圓一個出國留學的夢,也很驚訝的知道,另外兩人是多麼地羨慕他竹科工程師的頭銜和擁有的一切。
而那個一帆風順的研究生呢,他正準備放棄在今年出國,在受夠一切的升學壓力與家人朋友的期待後,決定放棄可能接到的Admission(入學許可),畢業後出國流浪尋找新的自我。也許當初,就安分地找份竹科的工作,或安份地修完教育學分當個老師,對他而言,生活會變得簡單些。
有時候求學路上太順遂,也許,是一種原罪。而今晚他也知道了,另外兩人是多麼地羨慕他的順利與擁有的一切很有趣且諷刺吧!自己擁有的,似乎是別人所在乎的。而自己呢?自己心中所渴望的又是什麼?」
看完故事之後,讓人對於作者所下的這一句感言:「人總是討厭自己的,然後去羨慕人家討厭的。」深表同感。事實上,人生活在世,最為重要的,不是走那一條路,而是當需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走那一條路。走了這一條路之後,是否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目標,能夠為自己,為別人,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意義和貢獻。
二.敬虔、知足即大利
有位修過我的課,也曾在我所牧會之教會實習過的泰雅族原住民學生,神學院畢業後,回到故鄉桃園縣巴陵山區牧會。牧會期間,正好有一位家住宜蘭冬山鄉順安村,就讀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之女研究生,為了撰寫<泰雅族女性角色>之碩士論文,利用寒假空檔來到巴陵山區做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因受過高等教育,可以協助研究工作的原住民年輕人,幾乎全都到都市討生活,為尋求語言方面的協助,在偶然的機會下,女研究生認識了從玉山神學院畢業的年輕傳道人,而邀請他幫忙泰雅語的翻譯和資料的提供。
兩人經過一段時間工作上的相處後,萌生了愛意。在交往的過程中,女研究生一直擔心,和原住民談感情,若被家人知道,一定會遭到大力的反對。因此,兩人只好默默的來往,互訴情鍾。交往期間,因受到原住民男友的鼓勵和「薰陶」,女研究生對於原住民的權益,以及原住民婦女地位的提升頗為關心和熱衷,常和男友前往台北請願,還參與多次的街頭活動。
交往半年後,宜蘭縣史館委託中研院民族所的一位女教授,主持宜蘭縣民眾生活史之研究和撰寫工作,由於清大女研究生是宜蘭人,因而被女教授延攬加入宜蘭縣「生命禮俗」與「日常生活史」的資料整理和撰寫行列。
原本,宜蘭縣史的撰寫和編修工作,到1994年7月便可全部定稿交付印刷,但女研究生卻於6月初稿完成時,不幸被檢查出罹患腸癌,且已到了末期的地步,情況相當不樂觀。醫生宣佈,她的生命只剩下幾個月時間。就這樣,女研究生住進了台北長庚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三個多月的醫治,病情始終無法好轉。臥病期間,原住民男友經常到醫院陪伴並照顧女友。交往的過程中,縱使女研究生的家人一直持強烈的反對態度,然身為原住民男朋友的傳道人,卻堅持這個得來不易的感情,直到1994年11月5日病逝為止,仍始終如一。令人感動的是,在女研究生去世的前三天,家人才點頭同意讓女兒接受牧師的洗禮,同時在病榻前和原住民男友完成終身大事。
結婚後三天就去世的新娘之遺體,於1994年11月10日被運回到宜蘭故鄉,在冬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告別禮拜。雖當時正逢颱風過境,但仍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同學、親朋好友和新聞媒體記者,風雨無阻的前來參加告別式。告別禮拜後,新娘的遺體再被運回到先生的故鄉,安葬在桃園縣的巴陵山上。
告別禮拜時,新郎雖充滿哀傷,然心中卻充滿盼望的說道:「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雖然只有三天的夫妻,已經足夠了。將來我們還會在天上相遇。」這段感人的故事,在當時,曾被媒體大篇幅的報導。
告別禮拜後不久,「新郎」回到母校參加研習會,我特別抽空和他談論整件事情的始末。從其「心路歷程」中,我發現,他的心中存在一個信念,即用感謝的心在乎擁有、珍惜所有。儘管所曾經擁有過的,是那麼的短暫,還是要用感激的心看待之,畢竟感謝知足的心,才能體會出「擁有」的寶貴和意義。基本上,這樣的心情,正如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論及感恩與知足時所言:「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六章6-8節)畢竟「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十六章9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