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羅馬書十二1~2
帖撒羅尼迦前書二1~7
希伯來書一1~3
壹、前言
如果我們有印象……
五十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了紀念宣教百週年,在推動「教會倍加運動」,除了在個人方面實行三獻運動—獻心、獻金和獻工,教會、中會和總會也都各司其職,其中還強調透過文字,以及各項的視聽器材以利福音與事工的宣傳。
六十年代,比利.葛理翰牧師(Rev. Billy Graham)等,於世界各國所舉辦的大型「佈道會」,曾帶領無數民眾歸於主的名下。
七十年代,透過三、五人聚集的「福音性查經」,並藉由理性的探索、書籍的分享,曾把年輕朋友吸引到基督十字架前。
八十年代初,長青團契、校園團契舉辦「福音營」,順利地在校園中掀起傳福音與學生復興的浪潮。
九十年代,則主要以「社會關懷、社會服務」來搭配福音的傳揚,基督徒走出教會,開始關懷週邊社區的需要。
此刻,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基督徒又要透過哪些工具或方式,把領受到的救恩,與親朋好友或陌生人分享呢?「大眾傳播」這個答案應該是眾望所歸,被基督徒所期待的答案。
「大眾傳播」媒體,除了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像是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等媒體之外,有線電視、直播衛星與網際網絡也以「排山倒海」的態勢,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過,臺灣救世傳播協會會長洪善群弟兄提醒「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媒體就像一把兩刃的利劍,殺人越貨或擄掠仇敵,端看握有這項利器者所存的心態。」
至於所謂「工具」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就是當要進行或達成某種目標時,所藉助的事物器具。當撒種時,為了更有效益,也從人力與技巧上,一直在做更新與變化的思考。
所以從希伯來書一1~2的經文,我們可將其區分為四個部分並分析之:
(一)啟示的時間,「古時」和「在這末世」。這是從作者寫這封信算起的很久以前,直到這末
後的日子。
(二)啟示的對象,「列祖」和「我們」。可指以色列族長,也泛指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以及
作者、讀者和他們所代表的、新約時代的信徒。
(三)啟示的媒介,「藉著眾先知」和「藉著他兒子」。
這「先知」廣義來說可指在舊約時代所有奉上帝的命令或受上帝的靈感動而說話的人,不僅包括其名字與聖經先知書各書卷同名的那些先知,比如:以賽亞、何西阿、阿摩司等。亦包括在他們之前的「神人」,如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以及其他的人。所以實質上所涵蓋的與整本舊約幾乎同義。
至於「兒子」則是上帝向人啟示自己所用的至高和終極的媒介。因此,眾先知所得的啟示是局部的和片段的,但上帝的兒子是一位,且本身就是上帝最完全的啟示,祂不獨宣告真理,祂本身就是真理。但他們都是上帝傳達信息的出口。
(四)啟示的方式,「多次多方」隱含了與「一次過、完全地」對比。「多次」可看為「以許多部份」,也就是說眾先知和列祖他們所得上帝真理的片段的總合。而多方是指上帝與人說話有時是直接地「面對面」的,有時是藉夢裡的異象、通過火燒的荊棘等;祂的顯現有時極其威嚴可怕,有時確包括在烈風、地震和火之後的「微小的聲音」。
在聖經中其他的媒介有其象徵的語言,常用於神和人立約之後,稱為記號:如彩虹、割禮、水禮和十字架等。又用於作象徵神與人的關係,如雲柱、火柱。亦用於啟示真理:如法板、聖經。聖經中的神蹟奇事,也稱為記號(sign),象徵基督的各種神性。而至終,主耶穌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mediator),是媒介作為中介人物的最高峰。
貳、本論
一、大眾傳播的演變
回顧人類進化的過程,我們看到人類一直想要解決溝通的問題。過去我們的祖先,住在山洞裡面,他把在外面所看到的動物畫在洞壁上面,讓別人知道他想要傳達的消息,以及各種信號與標誌。這就是利用「視覺傳達」進行溝通的方式。另外一個例子,現在住在新幾內亞叢林的土人,他們打獵時,知道利用特別的聲音,傳達消息給他在叢林遠處的同伴。這是利用「聲音傳達」進行溝通的方式。後來人類繼續發明了文字、紙張、印刷術,利用「文字傳達」的方式,擴展溝通的空間,透過文字,可以把消息傳到世界各地。接著因為無線電的發明,後來又發明了廣播、電視和人造衛星,使人類在二十世紀能夠迅速得到世界各地的資訊,進入「大眾傳播時代」。
記得有一篇文章寫說:「民國五十年的初中聯考,作文題目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教室如果真的像電影院,學生就不會專心讀書了。可是現在我們發現,全世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多媒體時代。未來的教育一定會朝電腦化、多媒體化發展。屆時教室自然而然要像電影院一樣,需要很多生動活潑,可以互動式溝通學習的教材」。的確,連在教會界中對樂器以及科技器材使用的看法與開放度也有有所不同。
傳播學之父偉伯�G詩蘭姆(Wibur Schramm)曾於『人類傳播史』這本書,以跨時間(從石器到電腦時代)、跨空間(從法國到中國)來探討傳播基素(語言、文字等)、工具(印刷、電視等)及機制(教育、新聞等)的發展史,幫助我們對大眾傳播從人的最基本需求一直到目前的生活環境能近一步了解。
傳播學者葛羅斯堡等人(1998)在著作《MediaMaking》中提出對媒體的看法,書名《MediaMaking》包含兩個意義:第一,人類製造媒體(the world is making the media),每一種媒體的產生與運用都是當代特殊歷史情境下的產物;第二,媒體創造世界(the media is making the world),每一種媒體的出現一直在改變製造他的環境。
二、當今基督教機構
基督徒對大眾媒體的使用與掌握,相對於大環境的媒體發展,實在有極大的、有待努力的空間。以臺灣一地來說,比較具規模和代表性的福音廣播媒體,有佳音電臺;福音電視媒體則以「好消息電視臺」(Good TV)為主內肢體所熟知;至於平面媒體,則以《教會公報》、《基督教論壇報》、《宇宙光》、《中信》月刊等雜誌為主。
又如洪善群弟兄在其「成為關鍵少數」一文中所言:基督徒在臺灣可說是少數,若要能發揮影響力,則必須成為關鍵的少數──特別是在影響社會輿論、改變社會價值觀的大眾傳播界成為舉足輕重的少數,充分掌握媒體,好好管理,塑造一個有利於傳福音的好土和環境。否則,如果教會或基督徒從媒體退出,那大眾傳播被做惡者掌握,那我們將會被邊緣化;再者,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耶穌再來的日子近了,如何能更快速的預備好人心,把福音傳開,是所有基督徒責無旁貸的使命,而「大眾傳播」是目前所知,能在最短時間、最有限的空間,以最迅速的方法,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工具。(洪善群弟兄為臺灣救世傳播協會會長)
所以透過以賽亞書五十四2-3:「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城邑有人居住。」,讓我們覺得應該要把握上帝所交給我們的功課,管理它。
三、方法論
有一句話如此說:「基督教的宣教在西方是選擇(choose)的問題,在華人族群當中卻是機會(chance)的問題……」。
GOOD TV總經理分享:「由於廣播有區域限制;單點傳播僅能傳給有限的聽眾;平面廣告若非銷量大的平面刊物,效果有限。因此福音傳播無法傳得快、傳得多的關鍵,是宣教「通路」的問題。從行銷學的觀點來看,「通路」主導一切。若沒有通路,再好的商品、再棒的信息,也不能傳到人手中,無法影響人。」因此在宣教上,我們缺乏的是大量製造「機會」,讓人能不斷有機會思想生命的問題,進而得救。這通路講求的是廣度,追求的是面的傳播。
但是很多人對於媒體宣教不瞭解,也不明白,認為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去經營電台、報紙或網站等等,龐大的經費不如交給眾教會運用?沒錯,大眾傳播的確需要許多經費,或許在短期之內,無法看到立即的成效,但媒體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
或許空中英語教室是個良性循環的好例子,一旦教會或機構對於媒體傳播有異象、有負擔,願意在媒體宣教領域貢獻心力,那麼更多金錢與人才投入傳播事業,創造良好的傳播環境,媒體也能影響更多人。但如果沒有前期的努力,大眾傳播事工永遠只是個需要大家付出,卻看不到成果的機構,因為要維生已經不易,何來開花結果?
此外,長老會傳播中心主任蘇燕輝提醒說,怎樣讓媒體宣教更有果效?從事媒體宣教需注意「宣教用語」的使用,用傳媒接收者為中心做思考,並貼近每個人的內心,「挑戰自己成為媒體宣教的精兵!」
GOOD TV好消息衛星電視台董事陳進隆這麼認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原則就是「道成肉身!」。這觀念就如耶穌的門徒約翰為了使擁有希臘背景的人能了解福音,就將舊約猶太人對上帝話語的經歷,融入希臘哲理對「道」也就是「Logos」的認識,而寫出約翰福音。他說,耶穌向世人宣揚福音,將字句化做經歷、將律法賦予生命,這就是現代基督徒從事媒體宣教的最好示範。
參、結論
這時向各位弟兄姊妹報告一個好消息,前幾天總會通過一個議案,就是成立「長老教會數位電視台」,這將成為我們日後撒種的有利工具。盼望在媒體宣教的領域裡面,能夠有更多弟兄姊妹關心支持,更期盼福音藉由媒體的傳遞,在台灣的人群當中產生效益。
以賽亞書五十五10說到「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這是上帝的應許,但我們必須將這香田的米糧有機會與人分享。
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4-7節,保羅提醒「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的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是你們知道的;也沒有藏著貪心,這是神可以作見證的。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別人求榮耀;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願上帝祝福我們手所做的工,願祂堅固。
聖經:箴言六章27-3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