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路加福音五章 33-39 節;希伯來書十一章 1 節
• 引言
首先,來看一個改編自網路文章的故事,該故事的主角是小明的老師。 話說,那天下午,這位教導「企業管理」的教授,手裡拿著一顆氣球進入教室。待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氣球時,他又拿出一個與氣球一般大的綠色酒瓶,對著學生們說:「誰能把這氣球塞進綠色瓶子裏?」此時,小明舉手表示願意嘗試;因此,老師請他上台,將氣球與酒瓶交給他。只見,小明拿著氣球,想要靠著蠻力硬塞;於是,「碰」的一聲,氣球破了!教授看著破掉的氣球,問是否還有其他人願意嘗試? … 大家紛紛搖頭表示放棄。
於是,老師又拿出另一顆同樣大小的氣球。然後,他解開了氣球上面的結,待氣球消了氣之後,輕鬆地將氣球放進瓶子;接著,又對著氣球吹氣,讓氣球 在瓶子裏恢復原狀。此時,教授在黑板上寫了「改變」兩個字。然後,他對大家說:「遇到瓶頸,就要『改變』!」學生們聽了,用力地鼓掌! … 接著,教授叫小明再到台上,把裝有氣球的瓶子交給他,說:「現在,請你將瓶子拿在手上,做出五種不同的動作 … 」。小明聽了,很快地拿著瓶子做了五個不同的動作。教授點點頭,說:「請再做五個動作,但不要與先前的重複。」小明想一想,又做了五個新的動作;接著,教授又說:「請再做五個」 … 。 就這樣,小明不斷地變換了二十幾種不同的動作以後,終於因為想不出新花樣而放棄了。此時,教授對大家說:「改變,知易行難」!
的確,「知道」要改變並不困難,但要確實「做到」改變,或許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試看,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知道要反省過去,並且期待對過去的錯誤作改變;然而,在這許多「期待」改變的人當中,卻有不少人是一直「無法做到」改變。那麼,針對這「想要改變卻一直無法改變」的問題,本文以「改變的動力與能力」為題,便是要透過聖經裡的觀念,一起 來思考兩個問題:何謂改變的動力?又,何謂改變的能力?希望透過對這 兩個問題的探討,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生活與信仰上的瓶頸時,有動力與能力去改變。
二、 改變的動力
何謂「改變的動力」?一般而言,當人發現到自己需要改變時,通常是 已經遇到瓶頸或已經發現錯誤之際。那麼,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已然陷在錯誤中, 若是有心想要找到造成錯誤的原因,通常那人就會反省。而,在反省的過程中, 通常會讓人從已經發生的錯誤,一步一步地回想過去曾經發生的事件;藉 著這樣的反省方式,漸漸釐清導致過錯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此的反省過程, 是從「過去的原因」中,尋找對「現在的結果」之解釋;而,這樣將「現在遇到瓶頸的結果」,歸咎到「過去曾經遇到或做過的原因」,可以叫做「因果」。
按照「因果」的說法,可能會讓人發現到:若是當初不要有那個「因」,現在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果;因此,若是可以改變過去的因,豈不就可以改變現在的果?不過,這樣的說法似乎無濟於事;因為,有什麼人可以回去過去 改變已經發生的「因」? … 或許,在電影「回到未來」,或是卡通「哆啦 A 夢」 的劇情裡,這樣的事情可以透過時光機器來達成;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 很明顯地,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想要回到過去,來改變造成失敗的原因,那是不可能的!
面對已經造成錯誤的「果」,不可能回到過去來改變那個「因」;而這,可能會讓某些想要改變的人失去動力!在引言中提到:在生活中,有很多人 都知道要反省過去,並且期待對過去的錯誤作一番改變;不過,在這許多期待改變的人當中, 有部分的人卻是一直無法為改變付諸具體行動。可能, 這些無法在反省以後,進一步去改變現況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中含有「因果」的觀念。 亦即,那些人或許認為「自己在過去種了錯誤的因,於是,現在所產生的惡果是必然。而,對於那因為過去的錯誤所產生的惡果,既然無法回去改變,只好以『認命』來面對與接受」。從這樣的假設看來,若是某人的思想中存有「因果」的觀念,則,那人很容易會對現在的困境「認命」;而,若是一個人對於所面對的困境認命,那麼,那人往往就會失去改變現況的動力!
說到「認命」,很容易與基督徒常說的「安然自在」混淆;亦即,在不經意中,基督徒常說的「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安然自在」,可能會被誤以為是「在逆境中認命的態度」。不過,對於基督徒面對逆境時的安然自在,以及一般非基督徒面對逆境時的認命,若是仔細地比較,應該會發現「兩者之間其實並不相同」。事實上,非基督徒的認命,常是基於「過去的因與現在的果」;反之,基督徒所倚靠的,卻是「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掌權的上帝」,因此,便可以在逆境中安然自在!在希伯來書 11 章 1 節提到,基督徒不僅從過去與現在的歷史認識並倚靠上帝,還同時對上帝所掌權的那「尚未看見之未來」充滿盼望。因為這樣的盼望,基督徒在困難的現況中才能安然自在。也就是說,在遇到困難的現況中,基督徒非但不從「因果」來認命,反而會從「果因」來充滿盼望且安然自在。
何謂「果因」? … 簡單來說,就是「從結果來影響原因」,即,「從將來的盼望,來影響現在需要改變的狀況」之意。在《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一書中提到:基督徒的觀念不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卻是「想要得到什麼果,才來種什麼種子」( ex: 想要收成絲瓜,才會去種絲瓜);因此,對基督徒而言,「行動的原動力並不是原因,而是盼望,先有盼望,然後才會選擇進入某種原因,而後導致某種結果」(林鴻信,《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台北:校園, 2011 , PP298-300 )。意思就是,改變的動力,乃 是要從「將來的盼望」而產生。因為相信了將來的盼望,所以,便從那個盼望而產生了拉扯的力量; 亦即,從未來的盼望「拉動」了現在的瓶頸,讓現在的困境被改變,朝向上帝所掌權的未來前進。
看來,改變的動力,乃在於所盼望的結果!因此,若是人發現了過去的 錯誤所造成之現在的失敗,於是在失敗的現況中認命且認為自己已經無法改變; 此時,那人需要以基督徒的觀點來產生改變的動力。基督徒的信仰, 不但重視從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生活中反省,也在反省之同時,會將眼光放在將來的盼望。因為對上帝的認識,讓基督徒有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信心;並且,這樣的信,讓人看見「那還未能看見的未來,必定是充滿著上帝所應許的盼望」。因此,基督徒面對困境時的安然自在,不是就此認命 而不肯改變;反而,因為對上帝所掌管的未來有所盼望,讓基督徒從所盼望的結果,產生了要改變現況的動力!
三、 改變的能力
接著,要進入「改變的能力」之討論;不過,要進入討論之前,先將剛才的故事說完 … :話說,在那企業管理的課堂中,當教授說明了「改變的重要與困難」之後,他又拿出一個與綠色瓶子同樣大小的紅色瓶子。教 授面對微笑地問大家:「誰能把紅瓶子裝進綠瓶子?」 … 教室安靜了幾分鐘後, 教授收起微笑的表情,專注地將綠瓶子裡的氣球再一次放氣,拿了出來。 然後,他將紅色瓶子高高舉起,用力向地上摔成碎片;接著,他蹲下將碎片撿起,一一放進綠色瓶子中。站起來之後,教授慢慢地說「必要時,改變是願意打破!」
小明回家之後,看見下了班的爸爸,一如往常地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 。小明心想「真該讓老爸也明白這『改變』的道理!」於是,小明在家裡找了幾顆氣球與兩個瓶子,站在電視機旁,開始要表演給爸爸看 … 。那麼,照著 教授的步驟,小明一會兒把氣球吹氣又洩氣,一會兒把氣球放進瓶子又拿出來; 然後,他又拿著瓶子不斷地做不同的動作 … 。此時,爸爸的眼光漸漸從電視轉向小明;小明看見爸爸終於注意到自己的示範,心裡很高興地將瓶子高高舉起,用力地往地上砸了下去!爸爸嚇了一跳,瞠目結舌地問他說:「你幹嘛打破老媽最心愛的花瓶?!」
的確,沒有必要,何必「打破」?! … 其實,小明的教授所要示範的,並非是「打破」的重要,而是「願意」改變的決心!對於願意改變的觀念,可以從路加福音五章 33-39 節來看 … 。這段經文,是耶穌透過禁食的問題,來解釋「律法主義 VS 律法本質」的議題。《耶穌的短喻:歷史與文學的查尋》提到,耶穌以該比喻「說明新的價值觀與精神,當它和舊的體制相遇時,很 容易引起衝突和對立 … 」因此,「人當以新的精神,新的思考方法,新的胸懷來迎接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上帝國的來臨」(陳嘉式,《耶穌的短喻:歷史與 文學的查尋》,台北:永望, 2011 , pp67-69 )。簡單來講,就是耶穌要人「不要被律法主義束縛,卻要以新思維來明白與行出律法本身的意義」。
耶穌來,是要成全律法,不是要廢除律法;所以,耶穌不是要來打破原有的律法,卻是要讓人「願意」去接受新的思維;進而從新的思維,來明白 「舊的律法的意義與本質 – 愛」。在聖經中提到,新酒不可裝在舊皮袋;因為,舊皮袋的皮已經硬了、定型了,若是要裝那還在繼續發酵的新酒, 恐怕發酵過程中的氣體會將皮袋撐破。同樣地,新布不可補舊衣,因為新布還未定型; 而,還未定型的布會有縮力,若用來補舊衣,則會造成拉扯而愈補愈大洞。那麼,藉著皮袋與布料的特性,耶穌說明了「舊與新之間的排斥現象」,並以此來處理「律法主義與律法本質之間的關係」。
在該段經文中,原來是要處理關於禁食的律法問題;而,在說明的過程中, 耶穌並沒有要大家廢除禁食的律法,而是讓人去認識耶穌所成全的律法之真正意義; 並且,耶穌沒有說舊皮袋是不好的,也沒叫人將舊酒與舊衣丟掉。事實上,耶穌所提到的,是舊皮袋不適合新酒、新布不適合舊衣;所以,舊與新之間的關鍵,乃是「適合與否」,而非「好或者是不好」。至於「適合或不適合」,以新布與新皮袋為例,則在於其富有「彈性」的特性!事實上,若是去觀察新布與新皮袋,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彈性」;而,這「彈性」,或許便是耶穌要講的重點!
「彈性」,簡單來說,是「能夠伸縮」的特性。若是以人而言,彈性就是 「願意」接受新事物的思維;而這「願意」接受新事物的思維,就可以說是「改變的能力」。 由此看來,新皮袋是「願意接納新酒的皮袋」,而「新布料則是願意伸縮的布料」。遇到瓶頸,需要改變;但是,不要為了改變而改變! 誠如上文所言,遇到瓶頸,需要有將來的盼望作為目標;並且,要為了達成該目標, 而有「願意」打破的決心!不過,這不是說「要改變一定要打破舊有的」; 因為,改變現況的重點,在於願意在舊有的基礎上,有著願意接受創新的「彈性」。也就是說,改變的能力,不是在於「有力量打破」舊有,而是在於「願意」的決心!
• 結論
引言中,提到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知道要反省過去,並且期待要 對「過去的錯誤」作改變;不過,在這許多期待改變的人當中,有些人卻一直都無法真正地改變。而,從上文的討論中,可以發現:面對似乎無法改變的瓶頸, 需要用未來的盼望做為改變的動力;並且,也要有願意伸縮的 彈性做為改變的能力。有了改變的動力與能力,可以幫助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讓人找到改變的目標,也從目標產生了拉力,讓人在願意改變的決心中,漸漸地往未來的標竿前進。
很多時候,人無法從現況中改變,不一定是不知道「需要改變」的事實; 反而,是因為在面對需要改變的時候,只將目光專注於「改變」這件事。那麼,當人專注於「要改變」時,可能會「為了改變而改變」,因此產生了 許多沒有意義的動作;這樣的情況,就像是小明在教授的要求下,拿著瓶子做了二十幾種變化之後, 終於因為想不出新花樣而放棄了!其實,要改變, 必須要有目標;尤其,以基督徒而言,那個目標必須是合於上帝旨意的目標。因為,如此的目標,才能讓人因為「信上帝」而對該目標有所盼望,並因該盼望而產生拉動現況的力量,進而真正進入改變的行動!
改變的動力與能力,可以讓人在生活上真正做到改變;而這樣的道理,不只要幫助人面對生活上的瓶頸,更應該應用在信仰造就與靈命追求。對於 某些基督徒而言,或許在生活上並沒有遇到什麼瓶頸;不過,在信仰上的追求,卻可能是需要改變的信徒。事實上,有些基督徒,從初信到如今,一直 沒有進步;對於在信仰上一直沒有進步者,或許可以稱之為「認命」的基督徒。那麼,對於在信仰上一直無法進步的弟兄姊妹,請不要就此「認命」!反而,要從聖經中尋求上帝所命定的盼望,成為改變的動力,並以願意追求的思維作為改變的能力,讓自己不斷地更新變化,愈來愈合於上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