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普世價值的關懷(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20節;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6-27節

前言:
每年九月的第一個主日,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定的「普世事工紀念主日」。此一紀念日之精神,乃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的:「….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其目的,就是要實現信仰告白最後一段的:「所以,人當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祂要使人從罪惡中得著釋放,使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他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其設立要旨,乃要藉此喚起所有信徒能立足臺灣,放眼世界,以開闊的胸襟,為普世教會的組織與福音事工,以及人類所渴望的「普世價值」,擺上關心與代禱。

到目前為止,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有合作關係的普世教會、差會和組織,已經超過三十個,大家無不齊心為福音工作而努力。身為長老教會一員,在參與紀念日的禮拜時,實需了解普世事工的重要,同時為普世人類的價值獻上心力。

一.普世價值關懷的聖經訓示
聖經中,有關普世價值關懷的訓示頗多,然而,最為人所矚目的,不外乎耶穌從死裡復活,即將昇天之前,與門徒相約於加利利山上見面時,對門徒所吩咐的一席話:「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b-20節)如此的囑咐,在馬可福音書十六章16-18節中,亦可見著相同的記載。

耶穌交付給門徒的福音使命,並非自我、狹隘、封建的,而是一種「普世」、「共同」、「合一」的,祂要門徒能廣傳福音,使地上的萬族、萬民都能倚靠耶穌的救恩,成為基督徒,共同致力於普世價值的關懷,讓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他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

耶穌昇天之前,對於門徒作出這樣的宣告,不但是在印證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章18節又參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以及但以理所強調:「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但以理書七章14節)的預言,也同時在堅立門徒廣傳福音的信心。

從但以理的預言,以及耶穌對門徒所訴說的話語得以明白,雖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享有「被選」的優先權,但這只是時間的優先罷了,有朝一日,福音也將要傳給外邦人,甚至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因為耶穌的復活、升天,以及聖靈的降臨,就是一種權柄、榮耀與國度的象徵,凡是受洗的基督徒,都能享有這等的冠冕,且是屬於基督的共同體。如此的信仰表現,猶如保羅所言:「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6-27節)這樣的「肢體」關懷,就是普世事工紀念主日時,基督徒應有的信仰表現。

二.普世價值關懷的基本要旨
「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一詞,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經常被提起,其意為:「普世人類的共同價值與盼望」。所謂共同的價值與盼望即:「自由、民主、人權、環保、反地雷、反戰爭、愛和平、消除貧窮」。聯合國為提倡世界和平的普世價值,乃將公元二000年千禧年定名為「國際和平文化年」,且將往後的十年訂定為「國際和平文化十週年」(The Decade for the culture of WorldPeace),藉此呼籲世界各國政府齊心努力,將「戰爭與暴力文化」轉變成「和平與非暴力文化」。呂秀蓮副總統為響應聯合國的「和平非暴力文化」,乃透過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之聯繫,發起了名為「世界和平,臺灣發聲」的活動,於公元2001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十七週年的紀念日,在臺灣舉行。呂副總統邀請了多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參與盛會,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有前波蘭總統華勒沙、前南非總統戴克拉克、前哥斯大黎加總統艾里亞斯、世界總會婦女會會長文蘭英,以及世界公民總會會長麥騰。參與盛會的卸任元首和各國團體,無不大力呼應:「讓世界和平由臺灣發聲」之活動。然由工人出身,致力於民主運動,凝聚了波蘭國內的民主勢力,扳倒共黨政府,於1982年成為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風雲人物,且在198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於1990年當選為波蘭首屆民選總統的華勒沙,更是一再的強調:「民主是普世價值」(Democracy is a universal value)。

三.普世價值關懷的信仰訴求
基本上,國際社會所談的「普世價值」,不但源自於聖經之訓示,其信仰訴求,更是和1960年代發展於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以及日後的「第三世界神學」(Third World Theologies)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典故不外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著聯合國的成立,全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帝國殖民主義逐漸褪色,諸多曾被殖民過的國家,陸續脫離殖民統治,紛紛獨立,使得人類世界的「國家」數目急速增加。在此同時,由於美蘇兩強的對立,連帶與之結盟的國家也「壁壘分明」,相互交惡,因而進入了軍備競賽的冷戰狀態。如此的政治社會變革,便成了社會學家研究的重要功課。社會學家為了面對戰後的世界政經之社會結構,乃於1954年假印尼萬隆召開全球性的社會學家會議,會中,由法國社會學者提出,依下列五項層面,加以歸納分析,並用「劃分法」將世上所有的國家區分為三個世界。
(1)經濟層面(Economical level):以國民所得、生產毛額、進出口貿易值、工業技術等。
(2)社會層面(Social level):視保險制度、福利政策、低收入戶比率、死亡年齡指數等。
(3)政治層面(Political level):依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一黨獨大、總統民選、殖民或被殖民。
(4)文化層面(Cultural level):據教育普及度、文盲比率、對於文史的維護、保存與尊重度等。
(5)宗教層面(Religious level):多元宗教、單一信仰、宗教資源是否得依賴外援。
第一世界:指英、美、加、日、澳、紐、西歐等國。(幾乎全是經濟、政 治強國,過去曾殖民他國政治、經濟、宗教之帝國主義政府
神學取向:”How do we bring God to a person who is a no-
believer”(我們如何將上帝帶給未信者)
第二世界:施行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之國家。古巴、東歐(前蘇聯附庸國)、
中共、蘇聯、北越、北韓等。神學取向:”How do we talk about
God in an atheistic context”(我們如何在無神論的情境中 論帝)
第三世界:大部分都曾被殖民過,其共同的經驗都是經濟落後、政治不穩、
宗教複雜、社會福利不佳、教育不普及等。第三世界國家全集
中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香港、
韓國、新加坡,亦包含在其中)神學取向:”How do we bring God
to a non-person”(我們如何將上帝帶給窮困、受壓制的人)
從社會學家將世界劃分為三個範疇的情境觀之,幾乎所有被劃分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全都處在政治獨裁、貧窮、缺乏受教育機會、無完善的醫療和社會福利制度、男尊女卑、無法享受真正的和平、公義與民主果實。這樣的境遇,可謂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心中共同的經驗。以臺灣為例,相信大家都曾經歷過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以及經濟困頓、由上對下、文化本位主義盛行、族群隔閡的日子。這種與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相同的痛苦經驗,使得台灣人民的心目中,無不渴望著脫離貧窮、解除戒嚴、族群融合、民主、自由、公義、和平「出頭天」的日子早日到來。

四.普世價值關懷的生活省思
日前,在報章上讀到一則由高雄師範大學李宏謀副教授撰寫,名為〈台南市成功路的老醫師〉之感人文章。作者提到,民國五十年,當他就讀小學六年級時,因家境貧困,被列為甲級貧戶,父親失業又染重病,根本無法負擔得起龐大的醫療費用,為能挽救病危的父親,只好硬著頭皮,拜託鄰居用三輪車載著病入膏肓的父親,前往臺南市成功路的一家私人醫院就醫。辦好了住院手續後,櫃臺小姐告訴母親,甲級貧民醫藥費可以減半。但礙於經濟困窘之故,目不識丁的母親,苦苦哀求院方高抬貴手,希望能將醫藥費減半再減半。(母親因未曾受過教育,不知一半的一半就是四分之一)院長聽完之後,睜大眼睛說:「那裡有看病還講價錢的?」母親不好意思的回答說:「我知道看病是不能講價錢的,可是我真的沒辦法,這樣好了(母親指著站在旁邊的作者),這是我大兒子,他剛剛模擬考第一名,領到獎學金五十元,能不能先繳五十元?我叫他明天起不要上學了,去工廠做工,等到月底工廠領錢時再補繳剩下的可不可以?」醫師聽完後,怒氣沖沖的對母親說:「你這女人真不懂事!你不知道讀書最重要?怎麼可以叫你兒子不去上學?你兒子還是考第一名的!」母親被院長「大聲」的語氣,嚇得流下眼淚,望著兒子不知如何是好時,院長以略帶口吃的語氣告訴母親:「好,好,我給你一半的一半再一半,而且等你有錢才繳,但是妳一定要讓妳的兒子繼續讀書,繼續讀書!如果讓我知道妳兒子休學了,那一毛錢也不減,你聽懂不懂?懂不懂?」。 就這樣,作者渡過輟學的危機,努力向上,終於考上臺南一中、師範大學,以及研究所,畢業後還謀得大學的教職。雖然作者曾因院長對母親的大聲咆哮而懷恨在心,但當他上了高中,得知父親前往回診,院長不但一再關心他的功課,甚至把父親的醫藥費全免時,心中產生無限的感激,但卻提不起勇氣向面惡心善的院長道謝。多年後,作者學有所成,順利謀得大學教職,想要登門道謝時,醫院已經搬離了。為了無法親自表明謝意,作者心中百味雜陳,每到臺南時,總會以滿懷感念的心情,前往成功路醫院的舊址「巡禮」一番。

這段四十年前因貧窮所經歷的「痛苦」歷史,一直深藏於作者的心中,到如今,作者仍然懷著一個「疑問」,這位院長可能是羅漢下凡,因他有大大的眼睛,怒氣沖沖的外表,卻有著菩薩的心腸。

事實上,當六0年代臺灣經濟尚未起飛前,人民所得普遍偏低,付不起醫藥費,因病在家「坐以待斃」者不在少數。不只過去的臺灣如此,時下的第三世界國家,也同樣和早前的臺灣一樣,處在貧窮,以及社會、醫療福利制度缺乏的痛苦與無奈中。如今,對於貧窮者的關懷與代禱,正是普世事工紀念日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致力關心的重要事工之一。(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