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有父vs.無父的世代(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瑪拉基書四章5-6節;詩篇七十八篇1-7節

前言:
前不久,受邀到一所技術學院演講,對象是二十幾位被留校察看的學生。這些學生當中,不但有穿著怪異者,也有將頭髮染成「五顏六色」者,還有一開始就趴在桌上聽講者,更有藉著吃早餐之名,故意遲到,甚至缺席者。雖教官與輔導室主任在旁不斷的規勸與約束,要他們換上校服上課,但仍沒有多大作用。看到這樣的情景,讓人心涼了一截。幸好,我事先預備了豐富的內容,還有電腦動畫和單槍投影機作為輔助,一個半鐘頭的課上下來,學生們反應還算熱烈,本趴在桌上聽課的學生,最後也都抬起頭來聽講。演講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學生怕被校方開除,心不甘情不願在暑假當中回到學校上課的態度,似乎對於學校的用心良苦不太領情。

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問學生說:「你們一年的學雜費,加上買書、食宿和零用錢的費用大概需要多少錢?」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差不多二十幾萬!」得知答案後,我再提出一個問題問他們:「那你們曾經對於父母親一年在你們身上花上二十萬多元的費用心存感恩嗎?」結果我連續問了好幾個學生,他們皆不約而同的搖頭或說沒有,其中,有位學生還相當不客氣的回答說:「這本來就是父母應該給的!」聽了令人感到錯愕!

為能了解留校察看學生的家庭狀況,我還進一步問他們,是否常與父母親溝通?所得到的答案還是令人失望,因這些同學有不少是出於單親家庭,有的還與父母親的關係惡劣,說不到兩句話就吵起架來,心目中似乎只有他們同輩群的「死黨」,沒有父母親的存在。為何會如此,因時間的關係,我並沒有繼續追問。

上完課開車回家的路上,這二十幾位學生的臉孔不斷在我心中浮現。其實,這些學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壞,終究其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家庭問題所造成。為此,乃激起了我下筆為文,以「有父vs.無父的世代」為題與大家分享的動機。

一.無父的世代

二十一世紀一開始,聯合國便提出研究報告指出,二十一世紀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是家庭危機,即夫妻間的失和,以及親子間的疏離。危機產生的背後主要原因,乃父親忽略了自己所當扮演的角色,父親在家庭中缺席,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的陪伴,在得不到家庭溫暖的情況下,人格往往無法正常的發展。基於此,美國的《新聞周刊》(Newsweek)曾以「無父世代」(Fatherless Generation)為封面主題,訴說美國社會有百分之三十八單親家庭,在這些單親家庭中,小孩子大部份皆由母親扶養,使得美國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出現了嚴重「無父世代」的社會現象。

北美愛家協會會長葉高芳牧師,曾在<新好父親>一文中,引用了研究報告數據指出:在美國,有40%的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父親的陪伴。主要原因,乃夫妻離婚和未婚媽媽所導致。在這40%當中,有87%的孩子和單親媽媽一起成長。然而在這87%的比例當中,有40%是未婚媽媽的孩子,他們從小到大都沒見過父親,因為未婚爸爸不敢,也無顏陪伴在孩子身邊!雖有45%的孩子與父親同住,但父親不是常不在家,就是人在心不在,更糟糕的是,有些父親雖然人在身邊,卻成了孩子身心靈的傷害者。從這項研究數據不難看出,只有15%的孩子是在一個充滿父愛的健康家庭環境中長大。

此外,葉牧師還提出「男孩子和父親之關係」的研究調查報告談到:有30%的男生感受到,他們雖和父親住在一起,卻沒有話講;也有30%的男生和父親住在一起有講話,但常常一講話就起衝突,他們比喻是刺蝟對刺蝟,隨時都是對立的狀態;此外,有30%的人雖和父親有話講,但一天講話的平均時間卻不超過27秒鐘。只有10%的男生感到與父親有話講且關係良好。

看到這份研究報告,使我想起了一齣以真人實事改編,由約翰李罕考克(John Lee Hancock)導演,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所主演的電影【心靈投手】(The Rookie),劇中的主角是位相當有棒球天份,從小就喜歡玩棒球名為吉姆莫瑞斯(Jim Morris)的孩子。但身為海軍士官長的父親卻只熱衷於美式足球,對於玩棒球的兒子相當不以為然,常對正在打棒球的他大吼大叫,甚至還禁止他參與棒球的活動。吉姆在父親無情的打壓下,只好屈於淫威,放棄棒球的夢想,乖乖的讀書、結婚、生子,最後在鎮上的中學擔任自然科學老師。

終究老師的工作並非吉姆所喜歡,因而開始重燃兒時的夢想,不但偷偷的在晚上拾起手套到荒郊野外投球,還在學校裡組織了一支棒球隊,並且擔任義務教練。雖他所指導的球隊士氣低落、連連戰敗,為鼓勵棒球隊員,吉姆給了隊員一個挑戰,答應他們只要能在區域校際棒球隊中獲勝,他就復出棒壇,參加當年大聯盟的選秀賽。由於妻子不贊同先生以35高齡參加選秀,吉姆只好帶著三名幼小的子女出席參加,且還在球場一邊投球,一邊替小孩換尿布。結果,吉姆投出時速160公里的球速,入選為三十年來大聯盟年紀最大的投手。上場比賽時,還受到全場觀眾的歡呼和讚揚。

雖有影評因著吉姆懷著對學生們堅毅的承諾,並對自己夢想的執著,為他曲折的人生道路投擲出夢想實現的傳奇變化球,而對他肯定有加。然在觀賞過這齣電影後,我卻深深的感受到,若非吉姆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父親無情的打壓和冷落,也就如同上述數據所述說的「無父世代」之環境下成長,想必他當是今日世界上最偉大的棒球投手之一。

家庭教育學專家大衛布蘭肯峰(David Blankenhorn)在其《無父美國》(Fatherless America)一書中語重心長的指出:「一般美國大眾不僅對『父親缺席』習以為常,更嚴重,也更危險的,是對『父道的重要性』全無概念,它們對男性除了『撒種』和養家外,在兒女生命中所能帶來的鉅大影響懵然不察。」

事實上,無父的世代不只發生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如此,連台灣亦無法倖免。有台灣的學者就因而提出反省說道:「『無父的世代』是二十世紀,以致廿一世紀將持續面對的敗壞文化,無父之痛不單在世俗當中,其實也在信徒,甚至神的眾僕人、使女當中。」

二.無父的聖經訓示

基本上,無父的社會現象,在舊約當中同樣發生過。主前460至430年間,正是以色列亡國數十年後,百姓受擄回歸故里的時期。百姓歸回祖國後,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曾對百姓發出預言說:「神榮耀的國度即將來到」,使得百姓心中滿懷希望。但事隔多年,卻不見「神榮耀國度」的蹤影,百姓因而感到失望與心慌,又加上當時的氣候乾旱、農作物欠收、人民窮困、周圍敵人的譏誚,百姓在灰心與失望之餘,遂開始懷疑起上帝的愛和公義,最後甚至失去了信仰的熱誠以及對上帝的敬畏,致使聖殿的崇拜流於形式,人民的家庭與倫理道德每況愈下。在這灰暗的情境中,上帝透過先知瑪拉基針對當時的家庭與社會問題提出訓勉:「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四章5-6節)其目的,就是期盼身為父親者,心要轉向兒女。同樣的,身為兒女者,心也當轉向父親,巡迴家庭倫理,勿使社會成為無父無兒女的世代。否則,遍地將會受到咒詛。

這段經文在聖經神學的解釋上,雖出現了兩種意義:「一、靈性方面:「以利亞」到來,使當代不敬畏神、悖逆的百姓(兒女)歸回正途,與以色列敬虔的列祖(父親)一樣。二、社會方面:「以利亞」到來使家庭恢復和諧的關係,一改時人棄妻另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然無論如何,這乃在訴說,無父的世代所指的,除人與上帝關係的疏離,遠離上帝,成了無父的百姓外,婚姻與單親家庭的問題,致使家庭不和諧,父親不關心孩子,導致孩子在外惹事生非,都是一大問題。這就如學者所言:「無父之痛,不單在世俗當中,其實也在信徒,甚至神的眾僕人、使女當中。」

由上述不難明白,保羅會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對身為人父人母和兒女者大聲疾呼所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章1-4節)之因了。(本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