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相互動力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傳道書四章9-12節;腓立比書一章5-6節

前言:
微僕探討過靈糧堂快速增長的原因後,反思了長老教會停滯不前的問題,將之歸納為四:一.缺乏團隊服事(Team Ministry)的精神與動力。二.思維轉換(Paradigm Shift)的緩慢。三.過於世俗化(Secularization)四.靈修生活(Spirituality)不足。有鑑於此,在召開一年一度的和會時,我們將針對上述的第一點著手,以「相互動力」為題和大家分享,共同為教會的增長而努力。

一.互為肢體的相互動力

五0年代的臺灣,經濟正待起飛,人民的生活相當清苦,擁有私人驕車者少之又少,搭得起飛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又當時的交通建設不足,加上高速公路尚未鋪設,南來北往的交通工具,大都以公路局汽車和火車為主,因此,大眾運輸工具經常擠得水泄不通。

民國五十三年,因在臺北當牧師的伯父到日本東京神學大學進修,祖父母為與接替牧會工作的伯母作伴,同時照顧四位尚在小學就讀的堂兄和堂姐,順便帶我上臺北念了半年的幼稚園,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臺北。記得出發當天清晨,天未破曉,家人就已起床預備便當,同時準備好兩部摩托車要載我和祖父母到火車站。經過一番打理,由祖父帶領家人禱告後,便踏上前往臺北的路程,第一次搭火車的心情,著實相當刺激與興奮。由於祖父母生性節儉,選擇了搭乘票價最便宜,且每站都停的「黑頭仔」蒸氣普通火車,因此,清晨從善化站出發,直到接近黃昏才抵達臺北。

民國五十八年小學四年級的暑假,第二次上臺北,亦和祖父母同行,同樣是搭普通車,但火車頭已經升級,改由柴油機關車拖引,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但當時有一種更快,全身由不銹鋼打造,俗稱「白鐵仔火車」的光華號特快車,其速度之快,不知羨煞了多少坐在普通火車上的旅客。光華號之所以快速,其主要原因,乃每一節車廂都有引擎,可以全部啟動,也可以輪流啟動。若全部啟動不但可以提高速率,連爬三義路段也輕鬆自在,不似單一火車頭的普通列車,爬得「氣喘如牛」。

在臺灣火車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從民國43年的飛快車、50年的觀光號,到55年的光華號、59年的莒光號、68的鐵路電氣化,再到即將興建的高速鐵路,火車速率逐年不斷的提昇,其主要因素,乃在於從過去蒸氣與柴油機關車的「單一動力」,提昇為光華號的「分散動力」,再升級為鐵路電氣化,以及高速鐵路的「集中動力」所致。基本上,這些前進的力量,都是一種「相互的動力」表現。所謂的「相互動力」,就是大家互為肢體、同心合意、共同服事,所產生出來的團體動力。

保羅在兩千年前,以人的身體作為比喻,提供了「互為肢體」、「統合縱效」的原理,要人從中學習。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2-31節,保羅力勸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互為肢體、搭配合作、各盡其職,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肢體就一同快樂。從經文的記載,足以見到保羅對於「統合縱效」的見解與堅持,因唯有以互為肢體的精神,才能從相互間產生動力,使得教會獲得增長。而這樣的動力,正是我長老教會最為缺乏的。

人與人共事,常會因個別差異和個人價值觀的不同產生摩擦,進而導致問題的出現,如此一來,便會造成情緒低落,使得共事的成績大打折扣。為此,要展現團體動力,與人合作愉快,「互為肢體」的精神,「尊重與接納」不同的意見,當是共同服事的首要條件。古代中國哲人孔子,曾經以「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合而不同。」訴說小人表面雖和諧,但內心則勾心鬥角,實質上卻是分崩離析;君子意見雖有不同,但為顧全大局,仍相忍為國,使得國家興旺。由此端見,互為肢體當是相互動力的開始。此一動力的產生,即團體動力所稱的「統合縱效」。

《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在書上極力宣揚「統 合縱效、威力無比」的原則,要讀者能體認,統合縱效不只能使一加一大於二,更能大於八、十六,甚至達到一千六,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潛力。作者認為,此一觀念是源於「全體大於部份總和」的自然現象。誠如:「有些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互相纏繞,土質因而改善,植物也會比單獨生長時更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兩種藥物並用的療效也有可能大於分開使用之和。」事實上,這樣的思考邏輯,正是源於保羅在林前十二章12-33節所詮釋的「互為肢體」之觀念。

二.同心合意的相互動力

傳道書四章9-12節記載:「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兩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此一經文,經常被用作「團隊服事」與「團體動力」的聖經基礎。意指,人必須要過著相互關懷,彼此扶持的生活,才能在相輔相成中,產生動力。本卷作者所羅門王,特別以旅行在外,夜間身處在氣溫極低的曠野時,要兩人同睡才能相互取暖,以及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為例,加以訴說「同心合意相互動力」的重要。

傳道書是舊約聖經非常難理解的一卷書,由所羅門王所撰述,從本書卷之序言:「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言。」足以證明,曾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王,又是大衛的兒子,只有所羅門一人莫屬。端此,傳道書的作者是所羅門王無誤。凡讀過本書卷的人,常會被其文詞鬆散的內容,以及充滿絕望與幻滅、虛空的形容詞所模糊,這樣的論調,似乎和佛教所談的「四大皆空」有著類似之處,加上時代背景和習慣用法所帶來難懂和諺語等方面的隔閡,讓現代人感到難以捉摸。然仔細深入閱讀,卻可發現傳道書的內容,對於人生敏銳的觀察和批判,實能導引人思考與推敲人生的意義。所羅門王下筆為文的主要目的,即要人能夠明白,唯有將世界的一切看成是上帝啟示的媒介,藉此顯現出善良和公義,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一切的追求,終將成為虛空。質言之,人要在世上活得有意義,只有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歸向神,接受祂的安排,才能從空虛的空虛中,獲得實質的動力,享受現有的生活。

三.共同服事的相互動力

阿摩司向以色列百姓訴說他受召先知,是直接由上帝而來,絕非自導自演。在談及其先知性的任務時,阿摩司乃以:「兩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阿摩司三章3節)作為引喻,要百姓認清,他全心歸向上帝與祂同心同行的確信。阿摩司堅信上帝對他呼召,有如在猶大的荒郊野外,人煙稀少,若非有人約定同行,同行的機率幾乎沒有。端見,有上帝一起同工,乃為共同服事的重要相互動力。

保羅在腓立比書一章5-6節所提:「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以及二章1-2節所說的:「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之經文,乃在見證前述經文所言,同心合意,與神和人同工的重要。保羅鼓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定要秉持住這樣的信仰功課,才能集中動力,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牧會於美國波特蘭市聖經教會(Bible Temple)的迪克.艾弗遜(Rev. Dick Iverson)牧師,1951年與其父親共同開創一間三十多人的教會後,直到他的父親退休時,教會一直在一百多人的瓶頸中停滯不前。後來,迪克.艾弗遜牧師獨自歷經二十多年努力的奮鬥後,教會增長到兩千多人。在多年的服事過程,迪克.艾弗遜牧師體會到,教會要增長,教會信徒不但要有充實的靈命生活,還要將上帝的話作為管理教會的基礎,同時以聖經中的團隊服事作為典範,才能突破瓶頸,快速成長。

迪克.艾弗在其所著的《團隊服事》(Team Ministry)一書中,提出多項團隊服事的基本原則,要信徒認清綑綁教會停滯不前的原因,之後,再依循聖經的訓示,向外發展服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申命記三十二章30節之經文:「一人焉能可追趕他們千人,二人焉能使萬人逃跑呢?」為基礎,提出兩個圖表,喚起所有的信徒熱心參與聚會,一起投入團隊服事的工作。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結語:

教會是個信仰的有機體,需要有成長的動力和空間。咱們的教會之空間與動力已經過小了,在共同服事時,實無法再容許任何的隔閡作梗,若有隔閡,應彼此饒恕,否則教勢必裹足不前,甚至成為教會增長的綑綁者與絆腳石。任何人都不能成為福音的阻礙者,當在互為肢體的前提下,齊心禱告、共同努力,誠如保羅所言:「….知道你們有同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展現出統合縱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