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節:哥林多後書 12章7~10節
臺灣的社會正處於極度的不安,因著國家認同的分歧、政治的混亂、族群的撕裂、經濟景氣的低迷、治安敗壞、社會失序等現象,使臺灣社會彌漫一股嚴重的無力、失落、冷漠、失望的氣氛。因此十年來亦出現「繭居族」的現象。
繭居族一詞最早出現在 1990年巴黎地下鐵一則遊艇的平面廣告上,廣告的文案這麼寫著:「您將享有傲世群倫的自我繭居。」繭居族意指逃避人 際關係和社會責任之生活型態者。其中又分為幾種模型:課業繭居族的生活重心放在課業上,不管是因同儕競爭的壓力或是自我及父母的期望,他們最後選擇了以課業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並投入了最多的時間。社團繭居族是以社團活動為生活重心,在此同時會忽略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藉著社團中的表現讓自我的不安或是心情得到最大的慰藉。社團是這類繭居族的心靈避風港。科技繭居族是除了身體外,幾乎在情感上已完全撤退到虛擬世界中,並在其中建立起與外界隔絕的自我城堡。而線上遊戲提供了這群人心理認同與自我的存在感,對學習或經濟上的惶恐使這群人加深對虛擬世界的嚮往,在遊戲裡待得越久越有被包圍與肯定的感覺。這種自我防衛的心靈狀態,造成離世獨居的新趨勢。而愛情繭居族這一類的人,每天只想要黏另一半,或是希望另一半把自己照顧的無微不至,什麼事都想要為另一半代勞。窩在兩人甜蜜世界中,彷彿可以得到一切,也因此造成愛情繭居現象。
各類型繭居現象的出現,其實正反映出人們的心理繭居的困境。 「無能為力」、「沒辦法」是許多人常掛在嘴邊的話,表示已經到了盡頭、無法突破、無路可走。許多走向自殺之途的人,就是在那當下自以為無力、無助而走向死亡。無力感是一種會啃蝕活力與希望之情緒,使人放棄努力、失去理想並感受到生命的痛苦。聖經上說 「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裏憂愁,靈被損傷」 (箴15:13)可見得 無力的狀態可發生在肉體、精神心理及靈命上;肉體之疲 勞、病痛、衰老、退化,精神上的愛、成就、安全感的失落,靈性的跌倒、 冷淡、迷失等,三個面向密不可分,只要有一方受挫,其它亦都受牽連。
今天感謝德生教會接納我們長榮大學原聲團契參與今日的禮拜,相信各位兄姐已經看見他們的活力,相信您們也會認為這群大學生應該是最無「憂」無「鬱」的快樂族群,不但已經擺脫高中生要力拼大學的考試壓力,也尚未 面臨進入社會後的生涯顧慮,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度過大學生活,談戀 愛、玩社團,讓生活精采。然而,從董氏基金會之調查數字來看,大學生的心情卻沒有外界想像中那樣「樂觀」!
根據董氏基金會 2005年所做最新的「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 之相關性調查」這份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之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而大學生最常感到的壓力來源前三名分別是「未來生 涯發展」、「學業表現」及「與異性交往關係」。並根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 組主任葉雅馨指出,受訪者中,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者的比例高達 24.1%,調查結果也顯示「身體健康」、「學業表現」、「人際關係」、「未來生 涯發展」及「男女朋友關係」等這幾項生活事件所形成的壓力,對大學生憂鬱情緒之影響要更甚於其他生活事件,時常因這五項生活事件而感到有壓力的人中,四成以上的人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
去年倪敏然自殺身亡的事件,被媒體大肆渲染 報導,過度的歌頌死者,並把其告別式極盡能事的華麗舖張,混淆了人們對生命的責任,以及對無力無助之憂鬱者的了解。因此,今日讓我們藉保羅的經歷,來思想上帝在憂鬱者身上的美意與醫治。
一、憂鬱症的處境
憂鬱症者最常感覺對生命的無力感,他們常會感受到情緒的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 ( 或嗜睡 ) 、食慾不振 ( 或暴飲暴食 ) ,幾乎每天都覺得疲倦無力、想法悲觀,常自覺無用、無助,活得沒有意思、失去價值感,或有很深的罪惡感與自責感,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覆想到死亡,甚至很多人會想自殺。
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可分為二大類:內因性與外因性,內 ( 體 ) 因性 是指體質因素而致病,是與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不足相關,外因性是 指與環境和經歷心理創傷的因素相關,例如長期處於過大的壓力、經濟困 難、失戀、家庭暴力、性侵害,親人過逝、挫敗的情緒等。
高雄師範大學前校長 黃正鵠 教授在<讓鬱卒的心說說話>一文中,更提到幾個 憂鬱症之成因 :
一、 基本的信賴與安全不足:包括早期經驗的創傷或窮苦,使人難以建立
基本的安全信賴感。
二、 失落感:失去親人的憂傷、家庭的破碎、工作的失業、地位及財富的
失去,使人體會挫敗,導致強烈的失落感。
三、 無助感:當困境產生,人們大都會努力尋求解決之道,以突破困境,
但若反覆的經驗到努力無效,許多人則會放棄努力,於是,習得的無
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就此形成。
四、 有些研究發現,腦神經傳導素的改變,甚至太少曬太陽都是可能形成
憂鬱症的因素。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SM-Ⅳ),憂鬱症的特徵是有一或多次憂鬱發作,意即有至少兩週時期的憂鬱心情或失去興趣及喜樂,並伴隨出現以下之憂鬱附屬症狀中之至少四項:
(1)心情常被個案描述為憂鬱的、悲傷的、無望的、令人沮喪的、或「掉到
谷底」。
(2)個案或多或少失去興趣或喜樂。
(3)食慾通常減少,亦可能增加食慾及渴求特殊食物。
(4)失眠或睡眠過多(嗜睡症)。
(5)精神運動性變化,包含激動(如:無法安靜坐著、踏步、絞扭雙手;或
拉或磨擦皮膚、衣物或其他物件)或遲滯(如:語言、思考及身體動作
變緩慢;回答問題前的遲疑時間增加;語言的音量、抑揚起伏、話量、
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甚至緘默不語)。
(6)失去活力及勞累疲倦。
(7)無價值感或罪惡感,包含對自己價值的不實際負向評價或對於過去小小
的失敗有罪惡感的專注意念或一再回想。
(8)思考能力、專注能力或決斷力減退。
(9)常有死亡想法、自殺意念、或自殺嚐試。
而 根據董氏基金會為國人發展之 憂鬱症 自我篩檢量表,可以一般性用來檢查自己的情緒狀態,因為有如量表中所註記「善待自己很重要,檢視情緒是善待自己的開始」。 題項如下:
1. 我常常覺得想哭
2. 我覺得心情不好
3. 我覺得比以前容易發脾氣
4. 我睡不好
5. 我覺得不想吃東西
6. 我覺得胸口悶悶的 ( 心肝頭或胸坎綁綁 )
7. 我覺得不輕鬆、不舒服 ( 不爽快 )
8. 我覺得身體疲勞虛弱、無力( 身體很虛、沒力氣、元氣及體力 )
9. 我覺得很煩
10. 我覺得記憶力不好
11. 我覺得做事時無法專心
12. 我覺得想事情或做事時,比平常要緩慢
13. 我覺得比以前較沒信心
14. 我覺得比較會往壞處想
15. 我覺得想不開、甚至想死
16. 我覺得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
17. 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如頭痛、頭暈、心悸或肚子不舒服…等 )
18. 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如果您依照最近這禮拜的情況,自己做個評量,卻發現您常常或經常是有上述的狀況,則是您該尋求協助的時候了。
(相關資料請查詢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overblue.asp)
二、憂鬱症的實例
我們看見憂鬱症成為自殺之主要因素,而自殺又連續幾年成為十大死因之一,令人憂慮,因此,不免會問,什麼人會得憂鬱症呢?都是販夫走卒或無用之人嗎?
五月的端午節是在紀念二千年前中國戰國時代的 屈原 先生,他是一個見聞廣博、口才極佳、對時代趨勢瞭若指掌的楚國政壇的風雲人物,但在懷王死後,其長子頃襄王上位,上官大夫向頃襄王進讒言,指屈原對王室誹謗,故留在王身邊百害而無一益,於是乎屈原被放逐,他後來住於江潭之間,常在水邊且走且歎息,一付憔悴枯瘦、病態愁容、內心充滿失意、憤怒、孤單、無助與抑鬱,最後終於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其情境即為屈原憂鬱的寫照。
是不是基督徒就可免於憂鬱呢?其實聖經中有不少類似憂鬱症之病例。
摩西帶著神的託付,領一群烏合之眾出埃及,力不能勝,又面對百姓爭鬧,他時而憤怒、時而沮喪,甚至求死,以致於他為一生所下的結論是:「其 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所以摩西是個心理憂鬱、不快樂 的人。
耶利米也是個憂鬱先知,他這個淚眼先知,是慢性憂鬱症的範例,因他眼見國破、家毀、人亡,一生毫無果效、十分憂鬱。
彼得在三次不認主後,雞啼使他想起主的話,就出去痛哭,當耶穌復活後,他重操漁業,後來耶穌出現在提比哩亞海邊,彼得的反應比以前低調很多,可見彼得的憂鬱情緒持續了不少時日。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人類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祂憂傷「幾乎要死」,表明基督也有深刻憂鬱的經歷。
這些人物說明一個事實,就是靈性高超的人,也不免有憂鬱沮喪、無力的時候,因此,憂鬱的存在是人類的事實,我們應該去面對它,而非歧視它、排斥它或誤解它。
三、重新得力
憂鬱症最常使用的是「心理治療」,意即提供支持性及認知行為改變的 治療,其他的治療方法亦包括:規律的運動、飲食的調整、曬曬太陽等。在藥物治療方面,有越來越多的論文研究顯示,持續地服用抗憂鬱劑,可以改善憂鬱症的週期性情緒變化。
除此之外,聖經中幾乎所有屬靈偉人的憂鬱最後的治療都來到神的面 前,重新認識神,也認識自己,靠著神加添的力量來調整認知而得醫治。
所以人要體會「無力」、「憂鬱」是一種危機,因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則是「危險」,靠著體會自己的無力而進入上帝無限的能力中,就是「機會」,因在其中領受神更深的心意,如詩篇作者描述人的困難、無力中的信仰告白說:「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寬廣」 ( 詩四: 1) ,苦難、無力、憂鬱使人了解自己的有限,體會自己的脆弱,因此,也是我們能認識上帝有解決人類難題之偉大力量的有效方法。
保羅亦是一個體驗無力的典範,在他的一生中,肉體的刺讓他感覺非常痛苦,到了求死的地步,但他仍將他的「無力」交給上帝,上帝就對保羅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 林後十二 :9)
約瑟亦是處在「無力」的環境下,每況愈下,由奴僕到囚犯,但上帝提升他作埃及的宰相,讓他生命中顯明上帝的力量及大的作為。
日本年輕作家乙武洋匡在 1976年出生時,可謂驚天動地,因為從沒見過這樣的嬰兒,在醫生的說法,稱為「不明原因的先天性四肢切斷」。就是 一個沒手沒腳,只有身體和頭的孩子。雖然天生殘缺,但長大後乙武洋匡告 訴自己,也告訴別人:「既然有殘障者做不到的事,應該也有只有殘障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為了叫我達成這個使命,才賜給我這樣的身體。」「殘 障只是我身體的特徵,沒有必要為身體上的特徵而苦惱。」這是乙武開朗的性格。
瑞典女作家蓮娜瑪莉亞 (Lena Maria Klingvall, 2001)在《用腳飛翔的女孩:無臂單腳的奮鬥奇蹟》中,描述了她如何克服人生挫折的歷程。蓮娜瑪莉亞是重度殘障。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用腳飛翔的女孩,因為她用腳完 成許多想做的事,開車、繪畫、打毛衣或刺繡,樣樣行。她笑著說:「我覺 得自己跟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
蓮娜瑪莉亞 1968年出生時就沒有雙臂,左腳只有右腳的一半長,但她的一生卻擁有非凡的成就。她在3歲時學游泳,4歲學刺繡,5歲完成第一 幅刺繡作品。 15歲加入了國家泳隊,18歲參加世界盃比賽時,破世界紀錄。19歲有駕照,音樂是她的最愛。進入大學專攻音樂後,成為全球知名演唱家,並榮獲瑞典皇后個別接見。
蓮娜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因潛水導致癱瘓的美國婦女瓊妮艾瑞克森的話 說:「如果上帝要治好我,我當然很高興,但在逆境中能夠活得快樂,更顯 出了上帝的偉大。」因此,有人問蓮娜:「如何能一直積極面對人生?」。她說: 1.肯定每個人「生而不同」;我看人生的光明面,而非黑暗面。 2.父母總是能以平常心看待我的殘障。3.是上帝,基督教的信仰對我的影響。因此 蓮娜認為或許一般人會以為殘障是非常悲慘可憐的,但她卻說:「我不認為 我的人生很悲慘,上帝給了我力量讓我得以應付我必須克服的痛苦和磨難。」如同詩人向上主所說:「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 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因此,她樂意接納神所賜給她的身 體,也接納這個身體的限制。但更重要的,她不斷地努力去創造這個殘缺身 軀的終極價值。她說:「我寧可為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到歡欣雀躍,而不為做 不到的事情黯然神傷。」
寫了《攀峰》的 朱仲祥 先生雖然因為肌肉萎縮,只能趴著生活,連唸書都很困難。然而,他現在不但能教人電腦,而且可以用英文對外國人演講,這是連一般人都很難做到的事。雖然他只能趴著,但是他的成就讓他成為一 位巨人。朱仲祥說:「傷心是人生的功課,眼淚流過以後,就要勇敢接受自 己、接受現實。」「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我經常想到我的死亡,想到我的葬禮!希望當那一天來臨時,神父在為我致頌辭的時候,不要提到我曾經是一個孤兒,有過坎坷的身世;更不必提到我有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聰明;而要說我是一個努力以赴的人,說我是一個不論有多大困難加 身,也不輕易放棄的人。」「一定要說我是一個篤信耶穌基督的人,說我是 一個有著很多的缺點,卻每天掙扎地要克服改掉這些缺點的人。我不會留下任何精緻或奢侈的東西,我只要留下一個已經奮鬥過和奉獻過了的生命」。
聖經上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彼前5:7)。箴言提到,「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10:22)。因此在憂鬱中的人,除了試著接受親友或心理工作團隊的協助外,還可以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並且 相信,在任何時候,上帝都有處理我們難題的力量,我們體驗人的「無力」,更須了解上帝的大能,如此我們才懂得如何在「無力」 中靠神「出力」,亦知如何將「無力」獻給主,可使主使用我們的無力及軟 弱,成就上帝的作為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