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聖誕首部曲-喜樂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詩篇90:14-15

「喜樂」是個常出現在聖經中的用詞,然而在生活中,卻較少用這個詞來形容個人的感受。反而我們常用快樂、高興、興奮、愉快等來形容。不論是喜樂或快樂的感受,我想都是人們在生活中努力追求的,也是基督徒生命的一大要素。

聖經中,詩人對神說:「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90:14-15)。可見,當我們飽得神的慈愛時,「歡呼喜樂」。但是,當「受苦的日子和遭難的年歲」?詩人說:「叫我們喜樂」!這是一段有信心與力量的詩篇,告訴人們,「生命就是喜樂,用喜樂面對生命」。

因此,在待降節的第一主日,我願以「喜樂」為主題,與我們一同學習用「喜樂」或「快樂」的態度來迎接基督的降生。

快樂是一種心情的轉變
被稱為心理諮商專家的張怡筠小姐曾在一個企業界做內訓時,問學員一個問題:「如果今晚發現自己中了樂透的頭彩,明天你還會來上班嗎?」結果,有七、八成的人舉手說會。然後,有人說:「當然會!明天一定得來,要來辦離職手續啊!」全場鼓掌叫好,顯然是大家的心聲。然後她又問,「如果在成了億萬富翁之後繼續來上班,心情會不會有所不同?」「那當然囉!」有一位女性學員大聲地說,「做了億萬富翁,心情就大大放鬆,再也不會跟老闆計較啦!」因為,不必再為錢工作,上班的心情就輕鬆多了。但是,即使我們沒有億萬財產,也可以像擁有億萬般的工作心情。

張怡筠認為,我們應懂得「為樂趣而做,而非為錢而做」的道理。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使不賺錢也沒關係。但有趣的是,把工作焦點放在樂趣,反而可更能賺錢。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因此,如何在看似單調枯燥的工作中找到樂趣,這又是另一個方向的思考。因為,我們不見得找得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我們可以學習去喜歡自己的工作。樂趣不是「找」來的,而是學習來的;它不只是「目的」,也是「過程」。

有些人的快樂是建立在「完成目標」之上:「等我完成工作就會快樂」;「等我賺夠了錢就會開心」。有些人的快樂則「受制於環境」因素:「等我換了上司就會高興」。所以,生活中或工作中就失去許多快樂的笑容。

我們可以改變另一種心情,不必「等我完成工作就會快樂」,而是,學習快樂地工作。不必「等我賺夠了錢就會開心」,因為賺不賺錢不是快樂的必然因素,而且,到底要賺多少錢才算夠?這很難講。何不學習以快樂的態度去賺錢?當然,也不必「等我換了上司就會高興」,因為生活中可能有十個或一百個人可以讓你心情愉快的人,為何要把生活或工作的「焦點」全放在一個「討厭的上司」身上。

有篇很有意思的短文<快樂的秘訣>我想與你分享:
花時間思考–這是智慧的根源
花時間工作–這是成功的代價
花時間助人–這是快樂的泉源
花時間閱讀–這是知識的基礎
花時間去笑–這是去除煩憂的妙藥
花時間健身–這是財富與生命的保障
花時間沉思–這是淨化心靈,身心合一的捷徑
花時間娛樂–這是享受人生,永保青春的祕方
花時間愛人–這是生命最動人的樂章
花時間計畫–這是如何有時間做前九件事的要訣

可見,要讓自己快樂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可以自己去追求的。「與其等待快樂,不如創造快樂」。

快樂是一種態度的選擇
這裡有幾處的經文讓我們可以作一比較。詩篇中,在<可拉後裔的訓誨詩>裡:「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那裏呢?」(詩42:3)我們可以看見,人的一般習慣是以憂傷來面對困難,除非他們得著了幫助。但保羅卻教導我們:「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5:3a)。先知哈巴谷更有信心地指出:「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哈3:17-18)。

「態度的選擇」影響我們行為表現;選擇憂傷,就會有憂傷的行為表現,選擇快樂,就會有快樂的行為表現。在心理治療的「現實治療」理論中,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曾提出一種很特別的「控制理論」。
威廉葛拉瑟於1925年出生,早期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接受教育,1953年畢業於著名的凱西‧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十九歲時曾擔任過化學工程師,二十八歲成為執業醫師。後來成為「現實治療法」的主要倡導者,也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目前擔任威廉葛拉瑟協會(William Glasser Institute) 的總裁。最近張老師出版社翻譯了他的一本著作《每個學生都能成功》(2002),希望能幫助老師及家長重新看待自己的管教方式。

1985年,威廉葛拉瑟曾指出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生活,特別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一種使自己不愉快的行為」,例如:「沮喪」。在他所舉的四個原因中,我稍作整理後,我想可以歸納出人們「選擇沮喪三個理由」:
1. 控制自己──避免讓自己的生氣產生暴力或其他傷害行為。
2. 控制別人──促使別人來幫助我們,葛拉瑟指出,「憂傷、痛苦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所找到要求援助的最有力方式,不用透過乞求或討取。」
3. 作為藉口──他可以說:「我很沮喪」,所以,他可以暫時不必有任何行動。因為,選擇「沮喪」比選擇「新行動」容易多了。

有句話說:「憂慮像是一把『搖椅』,它讓你『有事可做』,卻不能讓你『前進』」。沮喪也是如此!莎士比亞:「事情本無好壞之分,是思想使然」。如果,「沮喪」、「憂慮」、「生氣」是一種選擇,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快樂」。或許,選擇讓自己「快樂」比選擇「沮喪」困難多了,但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葛拉瑟認為,當一個人懂得自己的沮喪、憂慮或不快樂是自己的選擇時,他便對自己行為有意識,「我正在選擇表現沮喪」。通常能夠意識到這樣的人,就已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選擇,他就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快樂是一種正面的思考
聖經舊約中記載先知以賽亞如何宣告上帝的信息,如何安慰悲傷的百姓。先知的話激起了人們正面積極的力量。

先知的話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作: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賽61:1-3)。我相信當時許多人聽了先知的信息,必定重新省思自己的處境,反省自己態度,重新建立一套更正面、更有力量的價值體系。

大部份人都知道「悲觀」與「樂觀」,也知道「樂觀」是比較健康的態度。然而,只有少部份人懂得學習「樂觀」,更少的人真正「樂觀」。

戰國時代,有兩個戰敗的士兵被敵人給追得落荒而逃,其中一個比較悲觀,一個比較樂觀。好不容易,他們擺脫了敵人的搜捕,躲到了一座深山。忽然,飢腸轆轆的他們在地上看到了一顆蘋果,兩人好興奮!趕忙衝上前去,卻發現那顆蘋果早已被山猴給咬去了一半!

那個比較悲觀士兵說:「唉!真是的,好端端的一顆蘋果,怎麼就這麼被猴子給咬去了一半呢?禍不單行啊!」如台灣俗語所說:「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

聽完同伴的抱怨,那個比較樂觀的士兵則說:「啊!太好了!這蘋果至少還有一半,可以讓我們兩個暫時充飢,不至餓死啊!」

幾天後,兩人終於回到了自己的軍營裡,分別被派到不同的隊伍裡去。過了幾年,樂觀的士兵升到了參謀!而悲觀士兵仍只是個愛抱怨的小兵。

我想,樂觀的人,比較容易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但悲觀的人,卻可能在順境之中看見煩惱!

真正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就像一個「甜甜圈」,「快樂的人看到的是一個中間有洞的餅。不快樂的人,卻看到餅的中間不見了。」影響一個人快不快樂的原因,並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人對事件的看法。「半個蘋果」沒有好壞的問題,是人的看法去定義它的好壞;「半個蘋果」也無關乎心情,問題是在於人對它的看法,影響了人的心情。選擇好的心情,就是選擇有力量的生活態度。

快樂是一種主動的關懷
有一個小女孩,長得天真可愛,但父母雙雙離開人間。有一天,小女孩看見荊棘叢中有一隻蝴蝶,飛來飛去都飛不出來,她看見了便順手拉下枝條,救了這隻蝴蝶。蝴蝶一飛出來,竟然變成美麗的天使,天使為報答小女孩,答應為她完成一個願望。小女孩想了一會兒說:「我想一生都快樂。」於是,天使在小女孩耳邊說了幾句話就消失了。

果然,小女孩一生都是快快樂樂地。她年老臨終時,鄰居都恐怕她保持快樂的秘訣會就此消失,都乞求她說出來。她說天使告訴她:「無論老少、貧富,或是外表看來多堅強,都需要你的愛,你的關懷,你若懂得去愛,一生都會快樂!」

主動對人付出愛與關懷是快樂的泉源。但對於一個陌生人,我們可以給多少的關懷?我想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對人的戒心早就超越了對人的關懷。我曾聽過一個空服員的分享,對她而言,服務已經不只是服務,而是一種對人的愛與關懷。期待這個空服員的故事,可以適時地提醒我們。她說道:

有一次,從泰國回台北的班機上,晚餐時間有一位老阿媽的餐點連一口都沒有動,我上前詢問她是否餐點不合胃口,還是她身體不舒服?老阿媽很不好意思,小小聲的說:「其實我正想請你幫忙,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所以希望將飛機上的餐點帶回去給孫子吃吃看,因為我孫子也沒有坐過飛機。」我笑著對她說:「沒關係,這份您先吃,我待會兒再打包一份讓您帶回去給孫子。」

老阿媽聽了,瞪大著眼睛一邊謝我,一邊非常開心的立刻動起筷子來。回到廚房後我將自己的那份晚餐打包,用袋子裝好,學妹在一旁不解的問我:「學姊,今天回程全滿,機餐連一份都沒有多,你幹嘛還拿自己的那份給她?」

我的回答是:「我年輕,還可以餓一下肚子,下了班回家再順道買點宵夜吃就好了,老人家可就不行了。」其實我心裡想的是:如果這位老太太往後沒有機會再出國了呢?她也許只是我服務過幾千名客人中的一位,但卻是她第一趟出國的旅程,如果她此次旅程的回憶都是美好的,我更不應該扮演之中唯一的缺憾,不是嗎?

聽了這個故事,我幾乎可以想像出,她打包餐點時滿足快樂的笑容,以及那個阿媽感激的笑容。「一份晚餐」換來三個人的快樂,以及無數的感動。聖經中說:「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人與人之間的愛也是快樂的泉源。

保羅曾一再對腓立比的信徒強調:「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喜樂」是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之一,也是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礎。在待降節的第一個主日,願我們以喜樂的心迎接耶穌基督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我們一生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