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肯定、學習、意義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約書亞記十四章 6-15 節;詩篇九十二篇 12-15 節

前言:

每年六月是畢業的季節,全世界的各級學校,都會利用此時舉行畢業典禮,歡送修業及格,準備步出校門的畢業生。當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設立的松年大學也都會利用六月份的畢業時節舉行畢業典禮。今天,本會的松年大學,特別在第二場禮拜當中舉行授證儀式,就是要對參與松大畢業生給予支持與鼓勵,同時表達對於松大長輩終生學習的肯定。

一、松年大學的設立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軍民傷亡慘重,加上民生物資缺乏,基礎建設又受到相當嚴重的破壞。戰後,在百廢待舉的情況下,人力卻極度短缺,導致生產力不足,政府因而大力鼓吹人民「增產報國」,而使得嬰兒的出生率大為提高,遂出現了所謂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1945-1965 )。此間,夫妻生養五至十位孩子者,比比皆是,特別是在光復初期的台灣尤甚。當時,由於孩子過多,又缺乏人力照顧,常可見到姊姊背著弟妹幫忙家務,有時還得背到學校讀書的畫面。為能關照這些孩子,給予他們適當的宗教教育,各地教會大都設有附設幼稚園和托兒所。鄉鎮農會也為因應農忙時期,大人需下田工作,無暇照顧小孩,在鄉下各地設有臨時托兒所。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在農會所辦的臨時托兒所中,被照顧過一段時日,每憶起往昔在臨時托兒所的生活點滴,依然記憶猶新。

隨著工業發達,機器取代人力,經濟起飛,農村人口外移,小家庭逐漸興起,大家庭陸續解體後,台灣政府不得不調整「增產報國」之觀念,轉而推出「家庭計畫」,以「三三制」(即生三個小孩 , 每隔三年生一個)為號召,之後,又以「兩個孩子恰恰好」為口號,建議少生一些孩子。後來,政府又提出了「一個孩子不算少」的構想,使得孩子越生越少,導致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價值觀,受到嚴重的衝擊,連帶的也使得少子化的問題浮上檯面。當少子化的問題嚴重衝擊到台灣社會後,教會所設立的幼稚園也面臨了經營上的困難,收支無法平衡者,只好關門大吉。不僅教會如此,私人的幼稚園和台灣各地的中小學,也不得不採取減班、併校,甚至廢校的措施。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壓力,導致教會幼稚園的事工越來越困難進行,此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發現,松年的事工已刻不容緩,乃於 1984 年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五年後的 1989 年,又順勢設立了「松年大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 松年大學成立迄今,正好屆滿二十年( 1989-2009 ),前不久,才在新竹舉行成立二十週年的慶祝大會。

基本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立松年大學,乃以「研究聖經、造就信仰、事奉教會、服務人群,提昇松年信徒靈、魂、體的全人健康」作為主要的宗旨,而其功能有四:( 1 ) 終身學習的實踐、( 2 ) 松年族交誼的機會、( 3 ) 高齡者福音管道、( 4 ) 健全松年族的身心靈。為能讓 長輩們有更多、更長的學習機會,學制方面計有:學士班(四年)、碩士班(二年)、博學班(又稱為終身學習班,共分為七級,三年為一級)。 由於長老教會所舉辦之松年大學的成效卓著,進而刺激了政府也投入松年的教育與關懷的工作。有人因而肯定的指出,長老教會的松年大學,可稱得上是現今台灣社區大學與各地縣市政府長青學苑的先驅。

1998 年,來到德生教會牧會之後,我發現德生教會超過七十歲以上的長輩為數不少,然除了週五的松年團契及主日禮拜之外,教會似乎沒有其他的活動可以讓長輩們參與,因而激起我於 1999 年起,開始為成立松年大學展開計畫和預備。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與努力後,德生教會終於在 2001 年起開始招生,學生人數由剛創立的四十人,發展到現在的一百二十人。教會還為此一事工,特別聘請一位全職的社區幹事,加入服事的行列。

二、自我價值的肯定

上了年紀,從職場上退休的人,常會因「失落感」而封閉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終日悶悶不樂。事實上,此一被稱為「退休壓力症候群」的問題,已成了二十一世紀社會的一種新危機。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人們不分年齡,幾乎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較沒有退休症候群的問題,因他們「終生有工作」。然在工商業社會時代,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已成了一種上班的固定模式,人若到了退休年齡,從職場退下來,頓時脫離了工作數十年的軌道,難免會適應不良,老是覺得自己「無路用」,而出現否定自己的情緒。面對如此的情境和思緒,人必須學習聖經中高齡的迦勒,八十五歲時,依然對於自我的存在價值有強烈的認同與使命感才是。

拙著《存在價值的肯定》一書中,我曾談過:迦勒在聖經中,經常被人引用為「老人」的代表性人物,聖經學者每提起迦勒的名字,都會將他與「老當益壯」劃上等號,因他八十五歲時,仍不斷的強調:「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約書亞記十四章 10-12 節)

然若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迦勒八十五歲仍「吃老不認老」的向約書亞強調:「年輕時候的力量如何,現在的力量也是如何。」深怕約書亞和族人忽略了他,進而忘了他的存在。其目的,除了向人訴說他「寶刀未老」外,更為重要的,還是在提醒人要肯定他「存在的價值」。

基本上,迦勒對於自我存在價值肯定的理由不外乎,當以色列人由摩西帶領出埃及後,為進入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必須小心翼翼的勘察迦南的地形與敵情。因此,摩西派出了十二個探子前往偵查迦南地,當時的迦勒就是其中之一。探畢覆命時,雖迦勒和約書亞主張立即攻打迦南,以便得以早日進入迦南。但同行的探子卻信心不足,以迦南兵強、城固、難以攻下為由而作罷,罔顧上帝的應許,遂使百姓在曠野漂泊四十年。(參見民數記十四章 12-13 節、 34-35 節)四十年之後,約書亞率領以色列民「攻城掠地」,先後擊敗了三十一個王,順利取得「迦南美地」。

一天,當約書亞為管理之便,劃分土地給各支派為業時,有一高齡八十五歲的長者,前來要求約書亞劃分希伯崙給他為業。按當時的希伯崙地區,仍有其他族群勢力居住於此,若要得此為業,勢必還要經過一番激戰。然迦勒並不因年紀已經一大把而畏懼,反當著約書亞的面,自信滿滿的說道: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指他四十歲當探子時)如何,現在(八十五歲)還是如何,強調自己仍寶刀未老。因著迦勒強烈的自我肯定,也激起了約書亞對他的肯定,不但為他祝福,還將希伯崙給他為業。

三、終生學習

因著資訊的發達,而使得有人將二十一世紀定位為「學習的世紀」。學習是不分年齡,不分學位高低的,只要肯,必可學到許多意想不到東西。聖經中的詩人,曾對於上帝所屬的子民發出呼聲說:「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他是我的磐石,在他毫無不義。」(詩篇九十二篇 12-15 節)這段詩詞,不但可以回應迦勒八十五歲時,依然對於自我的存在價值有強烈的認同與使命感,亦可對於上了年紀,仍然尊主為大,熱心聚會,不斷學習的長者一種肯定與應許。

今年( 2009 年),大女兒大學畢業,為能分享女兒畢業的喜悅,乃特別抽空和內人前往參加畢業典禮。巧的是,在眾多畢業生中,有一位受邀坐在台上,頭戴學士帽,神采奕奕,民國十四年( 1925 年)出生, 高齡八十四歲,和年齡相差一甲子的七年級生同唱驪歌。這位高齡畢業生,不但獲得全勤獎,還代表學生上台接受師長的洗腳禮(註:長榮大學的洗腳禮,乃以約翰福音十三章 14~15 節,耶穌親自用行動所實踐出來的教導:「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 ( 老師 ) ,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透過以上事下、以大事小、真誠愛心、犧牲奉獻的崇高服務精神,闡揚「謙卑服事」的內涵。),是全國最年長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典禮前夕,學校為他舉辦畫作個展。畢業典禮時,他代表畢業生上台致詞。之後,又將取名為「靜觀」的個人畫作,贈送給學校作紀念,還特別奉獻台幣十萬元回饋學校。

校長致詞時談到,四年前,時年八十歲,早已從公職退休多年的 沈健一 先生,年輕時,飽受戰亂之苦,雖然喜歡繪畫,但卻一直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退休之後,只好利用時間,私下跟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系的系主任習水彩畫。習畫時,從系主任的口中得知,長榮大學正在招考進修學士班的學生,獲知消息的 沈 先生,二話不說,隨即報考。通過考試後,終於如願成了大學的新鮮人。

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 沈 先生並沒有因年紀大,就享有特權,課程該有的要求,他一樣都少不了。難能可貴的是,因他求知慾望和毅力的堅強,四年來,在太太充當司機和全程陪讀下,風雨無阻,從未缺過課,畢業典禮時,因而榮獲全勤精神獎。這一點,真足以讓經常蹺課的年輕學子感到汗顏!

在學校,同學們眼中的「沈爺爺」從不倚老賣老,他不但喜歡被稱為「學弟」,還稱呼比他高年級的學生為「學長」。他謙虛的表示:「人生只有一次,把握學習很重要。大學生活除了圓夢外,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年紀都是小很多的年輕人,生活突然忙碌了起來,也增加了不少的社團活動與外界交流的機會,這些都是當初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學到老不只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為能更加深對水墨畫的學習,他還計劃繼續讀研究所。其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委實令人敬佩!

當我參加完大女兒的畢業典禮回到家之後,從電視報導當中,又看到了一位高齡 九十七歲,對書法鳥蟲體有相當深入研究的 趙 先生,以鳥蟲體做為論文題目,榮獲碩士學位,今年從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的 趙慕鶴 先生之消息。

趙 先生早年畢業於山東曲阜師範學院,四十歲來台之後,定居高雄,並於高雄師範大學服務。為了上課,他得從高雄搭火車到嘉義,再轉校車到學校,來回得花上好幾個小時。但兩年來,他風雨無阻,從不缺課,學校的師生,無不對他求學的精神,感佩不已! 趙 先生謙虛的說,其最大的收穫,就是聽老師上課。畢業典禮時, 南華大學的校長在致詞中提到:「 趙慕鶴 先生不僅是全國年紀最大的畢業生,應可列入金氏 世界紀錄 ,更是國內終身學習榜樣。」

當從電視得知以九十七 高齡榮獲碩士學位的消息後,又從報紙閱讀到,有今年有一位六十四歲的 莊登吉 先生,取得電機工 程 博士學位的消息。仔細閱讀之後,這才發現, 莊 先生是彰化縣大葉大學創校以來最年長的博士畢業生。

小時候, 莊 先生因家境清寒,初中畢業後,一心想繼續升學的他,礙於環境因素,只好到台中當水電學徒,為了無法升學,他常在暗夜哭泣。退伍之後,莊 先生不忘讀書,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好不容易才完成高職的學業。之後,他又不斷的進修, 2006 年考上大葉大學電機工 程 博士班。經過三年的苦讀,終於在 2009 年 榮獲 博士學位。攻讀碩、博士學位期間,雖 莊 先生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唸書,但從不曠課,也不遲到早退。 莊 先生目前擁有兩家公司,事業頗有成就,也是個相當受到肯定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可散熱之馬達啟閉構造」、「電器母插座結構」等物件,不但獲得發明獎,還通過十項發明專利的申請。

當記者得知消息,特地前去訪問時,他說:「自己真的很喜歡讀書,也很珍惜重拾書本的機會,讀書最棒的地方是,讓他能用理論去解決現實上遇到的問題,將來有機會,或許會再攻讀不同科系的學位。」

看到這些不斷學習的長輩,使我想起,有一本鼓勵老人終生學習,名為《活到老、學到老:老人自學手冊》的書籍如此強調:「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口結構的改變,老年人的生活應從消極的『活到老,學到老』轉換成積極的『學到老,活到老』,因學習已成為現代人終生的課題,上年紀的人,必須提早認識及規劃老年的生活,將之化為行動,才能充實地過著每一天。

四、從成功到意義

每當看到許多上了年紀的長者,因早年失學,卻不忘學習的精神,就會讓我想到天資聰穎的家母,儘管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小學畢業,但在重男輕女的時代下,硬被家人剝奪了升學的機會,縱使學校的師長登門拜訪,央求家人讓她繼續升學,但還是遭到拒絕,而成了家母一生的遺憾!為了彌補缺憾,家母只好將之全都寄託在兒子的身上。當三個兒子陸續完成學業,各自成家立業後,終於可以重拾書本,享受讀書樂趣的時候了。感謝的是,在長老教會開辦松年大學不久,她乃率先報名,總共利用六年的時間,完成松年大學的學士與碩士課程,畢業典禮時,還得到全勤獎。

事實上,家母會用六年的時間,不辭辛勞的天天從善化搭火車到台南太平境教會讀松年大學,乃基於求知,以及彌補小時候無法讀書的缺憾。當然,家母勤於出席,並認真於松年大學的課程,並不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在於「意義」的實現。畢竟家母年紀已大,追求成功已不再是目標,實現意義才重要,畢竟松年大學的畢業證書只是一種榮譽,並不能作為謀職之用。儘管沒有「功用」,但充滿「意義」,不是嗎?

在國外進修時,我常看到大教堂( Cathedral )、古蹟、博物館當中,都有許多長輩穿著背心為遊客作導覽。 2002 年,到哈該學院夏威夷分校參加研習會時,我也看到了許多來自美加地區的長輩們,任勞任怨的在校園裡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人員整理房間、清理廁所、預備餐點、修剪花木。起初,我以為他們是聘僱人員,在和他們聊天之後,我才知道,他們是無給職的義工。他們做這些工作,在人的眼光或許不是一種「成功」的象徵,但卻是一種「意義」的展現,其精神真教人佩服不已!

結語:

基本上,無論過去的境遇如何,能夠把握現在,就是一種自我肯定與意義的實現。年輕時,人有許多機會可以往上爬,人可以透過學識、文憑找到工作,實現「成功」的夢想。然上了年紀,退休之後,人們可以學習迦勒八十五歲時,依然對於自我的存在價值具有強烈的認同與使命感,透過參與聚會、終生學習、尋找興趣、擔任義工等,從中得著意義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