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以賽亞書五章1-7節
1 他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我所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美的山岡上。 2 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 3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請你們現今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中,斷定是非。 4 我為我葡萄園所做之外,還有甚麼可做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 5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葡萄園怎樣行:我必撤去籬笆,使它被吞滅,拆毀牆垣,使它被踐踏。 6 我必使它荒廢,不再修理,不再鋤刨,荊棘蒺藜倒要生長。我也必命雲不降雨在其上。 7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或譯: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賀 德生教會58週年 德生教會是上帝所愛的「葡萄園」
感謝德生教會的安排與接納在總會所定「文字傳道奉獻主日」,邀請教會兄姐共同關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別是台灣公報社的文字傳道事工。
本主日是八月十四日是八月第二個主日,剛過去的八月第一主日是德生教會設教的日子。1964年,由高雄新興長老教會的蘇天明牧師,以及邱天登牧師和長老彭清約、余蔡倫等,看見德生街附近的人口快速聚集,響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宣教一百週年(1865-1965)的倍加運動,於1964年八月第一主日(1964年8月2日)創設德生教會。
適逢德生教會設教58週年,謹代表總會和教會公報社向德生教會祝賀。由德生教會的創設與發展,足見我們的教會是上帝所疼愛「葡萄園」。
賽5:1-7「葡萄園之歌」與先知以賽亞的事奉
以賽亞書5:1-7「葡萄園之歌」,先知以賽亞領受上帝呼召傳講信息,訴說「我要為我親愛的唱歌,我所愛的、他的葡萄園之歌。我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沃的山岡上。」(賽5:1和修),上帝所愛和疼惜的葡萄園正是以色列家、猶大人民,「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賽5:7和修)
以賽亞先知在猶大國(南國)的首都耶路撒冷,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統治的年代事奉,大約從主前740年開始(賽6:1「烏西雅王逝世的那一年」),直到主前第八世紀末(亦有資料提出大約主前742-700年)。
以賽亞書5:1-7「葡萄園之歌」是在《以賽亞書》的第一部份(1-39章),以賽亞嚴厲譴責猶大人民的罪惡和不忠,強調上帝超越一切,是以色列的神聖上帝(賽1:4;5:19,24;10:20),上主要求人與人之間要有公平正義,「學習行善,尋求公平,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賽1:17和修)敬拜要誠實。
然而,上帝期待與強調公平正義,他聽到的卻是受壓迫者充滿血淚與冤屈的哭喊,「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賽5:7和修)上帝無法接納猶大人民在聖殿裡的敬拜,因為獻祭的人們「手沾滿了血」(賽1:15),上帝所愛和親自灌溉照顧的葡萄園,徒有表面敬虔的宗教儀式,事實上,人群之中竟是不公不義、暴虐、血腥和埋冤!。
好葡萄變野葡萄!?(賽5:1-4)
「我要為我親愛的唱歌,我所愛的、他的葡萄園之歌。我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沃的山岡上。他刨挖園子,清除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酒池;指望它結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賽5:1-2和修)
葡萄是古代近東地區的主要農產,因此當地的人們大多知道如何管理照顧葡萄園。種植葡萄需要良好的水土保持,才能結出理想果實。正如賽5:1-2所敘述,農人會選擇合適的土地開墾整地來種植葡萄,清除石頭,用石頭砌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築籬笆圍牆,用石頭蓋小房子或守望塔來保護作物。葡萄園必須用心照顧,農人要持續用鋤頭清除雜草,以免吸收土裡水分,使用良好的灌溉方法,確保土地有足夠的水,若土地含水量不足,結出的葡萄會又小又酸。另外,農人會在葡萄園附近用石頭建搾酒池,就不用擔心葡萄搬運時受損。
這一切付出,就是期盼葡萄園結出甜美的好果子,然而,這個葡萄園反倒結出壞果子(中文和合本、1933年巴克禮台語,譯為「野葡萄」)。
於是,這位葡萄園主,親自灌溉照顧猶大國和耶路撒冷人民的上帝,他與人們對話,要人們以公道來判斷,這個葡萄園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現在,請你們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之間斷定是非。」(賽5:3和修)。
上帝竭盡心力付出一切來照料葡萄園,無奈結不出好果子!不禁發出疑問:「我為我葡萄園所做的之外,還有甚麼可做的呢?我指望它結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賽5:4和修)。
傷心的葡萄園主(賽5:5-6) 暴虐、流血埋冤的哭喊(賽5:7)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的葡萄園怎麼做。我必撤去籬笆,使它被燒燬;拆毀圍牆,使它被踐踏。我必使它荒廢,不再修剪,不再鋤草,任荊棘蒺藜生長;我也必吩咐密雲,不再降雨在其上。」(賽5:5-6和修)
當葡萄園主,上帝疼愛費心照顧的葡萄園結不出好果子,極為傷心失望,最終放棄了它,拆除籬笆、圍牆,任其荒蕪,雜草叢生,還命令不降雨,無法灌溉,如此拋棄、棄絕這片園地,這是極其心痛,傷心失望的極致。
上帝,這位傷心的葡萄主,之所以會難過至極,是因為上帝細心照顧栽培的「葡萄園」也就是猶大國和耶路撒冷,人們沒有實踐上帝期盼的公平正義,反倒是暴虐、流血和冤枉(賽5:7),令上帝難過失望。
「葡萄園之歌」的提醒與反思
賽5:1-7「葡萄園之歌」,看見上帝以愛灌溉栽種和照顧的葡萄園,如果為此費心盡全力,這片園地卻結不出好果子,反倒充斥著壞果子(野果子),彷彿是人的本性(野性)是罪惡,容易偏差背逆。上帝譴責只有表面的祈禱與獻祭,人們的手沾滿殺人的血、居心悖逆,收受賄賂、剝削弱者(賽5:18-23),上帝不喜悅虛有其表的宗教儀式,上帝期盼的是真實在生活裡面實行公平正義。
可貴的是,以賽亞先知的言語提醒人們謙卑反省,時刻警醒,一個懂得反思、反省與悔改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夠在生命前進過程裡面磨練、紮根、茁壯和成長。
上帝是在歷史中「活的上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宣告上帝是「是歷史與世界的主,施行審判和拯救」,上帝通過以賽亞等先知所發出的言語是「活的聖言」,「活的上帝,活的聖言」在各個時代都是強而有力,擲地鏗鏘,能夠啟迪人心,引導方向,更重要的是活出上帝期盼的公平正義,賦予「活的聖言」積極的時代意義與影響力。
「葡萄園之歌」看見上帝所疼愛的園地,更是顯明每一個人都是由「上帝的形像」所造,因此,上帝期盼公平正義,這正是「人權」的基礎。先知的傳統抵抗與反對任何權力的濫用,特別是重視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和限制。基督徒,特別是長老教會的信徒必須深知,基督徒就是活在上帝恩典中,謙卑自省,且不斷追尋真理、實踐公義的人。教會是上帝栽培的「葡萄園」,教會要進入社會見證信仰,但不隨社會起舞;教會要與上帝同工,跟隨耶穌基督來改變這個世界,但不被世界所操弄,或是受世界潮流和價值觀影響而迷失方向。
「有一種勇氣叫出版」文字傳道的時代使命
「文字傳道事工主日」由先知以賽亞的「葡萄園之歌」,看見以賽亞善盡上帝呼召的時代先知使命,向沉淪的猶大國與耶路撒冷發出警告、責備與勸誡,先知的言語直指罪惡和人心幽微深處,直諫君王和當權勢力,甚至為此家破人亡,遭受迫害,犧牲生命。若以先知角色來看教會的文字傳道工作,那是一種依靠上帝的勇氣和堅持。若以先知角色來看教會的文字傳道工作,那是一種依靠上帝的勇氣和堅持。
今年7月22日起由文化部主辦、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合辦的「江湖有字在─台灣人文出版史特展」,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舉行,以「有一種勇氣叫出版」為主題,現場由1881年台灣第一台活字版印刷機為開始,展現台灣出版人抵抗各種壓力,創造言論出版自由的奇蹟。
「江湖有字在」展出台灣第一部印刷機,由《台灣教會公報》前身《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創辦者巴克禮牧師,由英國引進Albion Press印刷機(1875年出產),這台印刷機1881年運抵台灣,當時無人會使用,於是巴克禮牧師休假回蘇格蘭時特別學習印刷,回台後設立「聚珍堂」(後更名為「台灣教會公報社」)開始發行報紙,名為《台灣府城教會報》,發行至今經歷多次更名、合併,是台灣發行時間最久的報紙,這是台灣近代印刷業和報業的起點。
《台灣教會公報》在台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內容雖以信徒教育和教會活動報導為主,但充分展現長老教會對社會的重視與付出,刊載內容記錄台灣各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與風俗民情,甚至國際觀點,例如:有關1904 年日俄戰爭的消息、1912年「鐵達尼號沉沒」等。
1903年8月,《教會公報》刊登由曾持衡撰寫的〈埔社消息〉(今埔里):「到天光我欲去城內禮拜,就看那個生番的身屍放在欲去城內的路邊,我對遐過也有看見無頭的生番。是時,有百多人圍著看,有的舉刀要欲割生番肉,總是那時有人在顧,勿准因割。到日午我對城內轉來,在路泥有遇著人拿生番肉,行到放生番身屍的所在,只有剩那些腸子佇彼若定。」曾持衡形容:「真正是目睭未曾看見、耳孔未曾聽見,這號的新聞真正是稀罕的消息。未有受教化的生番,只有愛殺人的頭來做好閒、勇猛、榮光、歡喜。有受教化的人,殺著生番不若得到一百石稻也使眾人謳咾、歡喜;通身軀隴甲伊吃了了,想真,生番人真厲害,比番又卡番啦。」這篇文章揭露了120年前的台灣竟然還有「人吃人」、「吃人肉」的事情,令人觸目驚心。
《教會公報》早期以台語白話字刊登,1969年,長老教會的白話字出版在政府「推行國語」禁止方言的政令下終止。1987年2月因刊登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被國民黨政府沒收查禁,都是台灣現代出版史不能忽視的重要事件。《教會公報》正是台灣追求出版自由的歷史縮影,在漫長的時間中,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如先知般勇敢發聲。
「江湖有字在」台灣人文出版史特展,展出台灣重要的人文出版事件、代表性出版社、出版人與其成果,鋪陳台灣人文出版史面貌,呈現文字出版的時代意義,更是提醒和鼓勵我們的教會,珍惜文字傳道這項的寶貴信仰資產。
再思文字傳道的現實處境與角色
「文字是福音宣教,不能缺席的戰線」香港「德慧文化」負責人,基督徒出版人陳培德牧師提醒,近年網路和載體雖然驚人,那不過是資訊流速和媒體應用的變化。閱讀、分析、思考、批判、應用全都沒有改變。「今天基督徒真正的問題是忙碌,又不肯多花時間閱讀,致讓信仰變得空洞化,面對不了這世界的變幻!」陳培德牧師的一席話,值得當代基督徒深思。
文字傳道因紙本閱讀人口減少,加上這兩、三年COVID-19疫情,還有網路社群媒體和電子出版的競爭和挑戰,不禁擔憂教會文字傳道事工的前景,誰來關心?誰來支持?為誰出版?誰來閱讀?誰來作閱讀教育?新一代的基督徒出版人與文字工作者在哪裡?這都是文字傳道的現實處境,迫切需要代禱、關懷和支持。
個人在2002年至2012年擔任《教會公報》記者,回想那段時間,前德生教會主任牧師胡忠銘(現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當時他曾經擔任教會公報社的董事長,他總是鼓勵我在文字事工上持續精進和充實,記得他曾經分享文字事工在宣教上的重要性,文字傳揚聖經信息、傳遞各種消息,是具備著宣教傳播福音、培育生命、牧養教會與眾人心靈的功能與使命,歷經時代考驗,足以證明文字的重要角色不可能被取代,要盡心耕耘。胡牧師本身勤於寫作筆耕,熱愛閱讀,常介紹好書與贈書,具體實踐「文字傳道」,深深鼓勵著當年參與《教會公報》文字事工的我。
盼望眾教會和信徒們在這個時代更要重視文字出版、寫作和閱讀,能夠固定且有紀律的閱讀聖經,基督徒更應該建立讀好書、送好書的習慣,不只能提升信仰深度與廣度,與他人分享福音時分享福音更能言之有味,使上帝話語,光照人心。誠願上帝重用文字傳道事工,讓更多人喜愛閱讀、豐富生命。
結語:宣教有字在!
今天「文字傳道事工主日」由以賽亞書5:1-7「葡萄園之歌」的信息,再一次看見文字傳道正是效法《聖經》裡許多像是先知以賽亞般偉大的傳道者、先知、詩人與作家,在上帝賦予「文字傳道」的責任上,即使在危難逼迫,刀鋸鼎鑊之前,依然堅持發聲,倚靠上帝勇敢站立,使用文字和出版來傳揚福音。
請關心參與和支持文字傳道事工,深耕灌溉與照顧上帝所賜文字傳道的「葡萄園」,成為台灣教會和社會的盼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