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貴其所長,忘其短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七章1-6節
   羅馬書十二章16-18節

前言:

本文主題「貴其所長,忘所短」一詞,乃摘錄自三國時代吳王孫權的名言(見《三國志 吳志》),其意為:「待人當看其長處,儘可能忘其短處。」孫權的這句名言,和耶穌的訓示:「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七章1-5節)以及保羅所提出:「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哥林多前書十三章5、7節)有著雷同之處,同樣都是在勸勉人,在欣賞他人的長處之餘,也當要有接納與包容他人短處的雅量。否則,人若只看見他人的短處,將會陷入無謂的批評與論斷,還會因此而產生怨恨,挑啟爭端。

歷史上,三國時代的出現,乃東漢末年,因為董卓之亂,使得統一的帝國開始分崩離析。漢延康元年(西元220年),掌握大權的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藉父親的「餘威」,篡位稱帝,改國號為「魏」,建都於洛陽,是為魏文帝(220-226)。至此,東漢正式滅亡。曹丕稱帝後的第二年,劉備也稱帝於成都,是為昭烈帝(221-223年),稱為「蜀國」。之後,有一名為孫權的人,因稱臣於魏,而被封為吳王,於西元229年自立為皇帝,建國號為「吳」,稱為吳大帝(229-252)。自此之後,中國歷史便進入三國鼎立的時代。

從三國時代的魏、蜀、吳之歷史觀之,吳國壽命最長,其他兩國皆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便宣告滅亡。其主因,從歷史學家的分析得以明白,孫權雖沒有魏國領導人曹操的經世雄才與曠古偉略,也沒有蜀國皇帝劉備的皇族尊名與高人指點。然他卻有一項曹操與劉備兩人所欠缺的「貴人所長,忘人所短」之美德。就是因為孫權在治理吳國期間,因著他的擅於欣賞別人的長處,忘卻他人的短處,且不吝的大舉培育與拔擢人才,使得吳國內政修明、國富民強,孫權也因此享有「治世明君」的雅號。

一.月暈效應

人非聖賢,每一個人都有其優缺點,但與他人結怨時,所看到的對方,幾乎一無是處,缺點連連,遑論能夠從其身上看到優點。如此一來,你所厭惡的人,在你的心目中,就會變得一文不值,毫無存在價值可言;相對的,與你感情融洽,意見相投的人,就會如同「情人眼中出西施」一樣,在你眼中所見到的他,一切都是好的,似乎他身上所流露出來的,全都是優點。這樣的結果,便會出現所謂的「月暈效應」(Hallo Effect)。(註:「月暈效應」一詞又可稱為「印象概推」或是「暈輪效應」。吾人曾經在<以為的偏差>文中,對此有過詳細的說明。所謂的「月暈效應」,學者將之解釋為:「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就會自動「印象概推」,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舉止聯想在一起。」質言之:「當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會出現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與『壞』兩個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壞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他的身上。如此一來,往往會出現扭曲和誤會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就好比我所喜歡的「好人」,他周邊的「東西」和「人物」,我也都會視之為是「好的」而喜歡他;反之,我所討厭的人,他周邊所有的東西,我也都會把他看成是「壞的」而討厭他。)如此一來,人就會變得「好壞不分」,使得問題將更加嚴重。不幸的是,人類的內心世界,卻都有「月暈效應」的「矛盾成份」存在,若不加以省思,人很容易就會陷入「好壞不分」的深淵中。當然,並非你所厭惡的人,就都沒有優點;你所喜歡的人,就都沒有缺點。事實上,凡是人,都有其優缺點,端賴我們如何去分辨、發掘和欣賞。

有鑑於人類心中常會在「月暈效應」下,出現「好壞不分」的情況,「貴其所長,忘其短」的功課,實值得我們學習。然要實踐這項重要功課,首先,則當必須從「寬容」與「雅量」做起。

二、寬容

前不久,有一位我所敬重,被人尊稱為人格者的老牧師,在其所牧會長達二十幾年的教會,舉行了盡程退休的感恩禮拜。感恩禮拜之前,即將退休的老牧師知道,在他的教會中,有位長老對他百般挑剔,處處找他麻煩,對他批評得一無是處,不但經常在會議中杯葛他,還到處造謠中傷他。老牧師始終無法明白,這二十多年來,不知為何,反對他的長老會以如此的態度對待他,左思右想,實想不出真正的原因,令他相當難過。為能在退休時劃下完美的句點,老牧師乃在退休感恩禮拜之前,託人轉告對他有偏見的長老說:「若牧師有錯,請讓牧師知道錯在那裡,牧師一定會親自登門拜訪,並當面道歉,同時請求原諒,盼勿再對牧師存有誤會的心。」

結果,所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這位長老不但不說明原因,還一口就回絕了牧師的拜訪與「道歉」。消息傳出後,引起了會友相當大的不滿,紛紛為牧師打抱不平。聽到被拒絕的回覆,老牧師難免遺憾,但他仍以寬容的心,接納這項無情的回絕,還再次透過他人,轉告其內心的歉意。可惜的是,當這位長老第二次聽到他人所轉達牧師的「歉意」時,仍「硬心」的拒絕接受。如今,老牧師已經退休,雖得不到與他「為敵」的長老之諒解,但他並不以為意,反而為這位長老代禱,求上帝能夠幫助他,釋放他受綑綁的心靈。

看到已退休之老牧師所面臨的處境,及其所流露出來的信仰表現,讓我想起保羅致羅馬教會的書信中,特別提到有關「教會與社會生活倫理」訓示時,所說的這一席話:「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十二章16-18節)。保羅要身處羅馬當地的信徒,當有互為肢體的心,不但恩賜要互相配搭,也當憑著愛心行事,勿以惡報惡,反倒要以善勝惡,尋求和睦。

秦王政十年(西元前237年),韓國曾派遣一位名為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到秦國,企圖說服秦王建築一條長達三百里的灌溉用大渠,藉以消耗秦國的國力,以減輕對韓國的威脅。此外,當時也有一位名叫李斯的楚國人,因看到秦國的實力雄厚,深怕秦王可能會併吞天下,所以他也來到了秦國察看「敵情」。不幸的是,鄭國和李斯等外籍人士的間諜身份曝光後,秦王大為光火,憤而對秦國境內的外國人士下逐客令。消息傳出後,秦國的宗室大臣紛紛向秦王進言,請求他不計前嫌,網開一面,留住人才。李斯得知自己將被驅逐出境時,乃奏疏秦王,力勸他能以「貴其所長,忘其短」的心,留住外來的人才,除了進用秦國的人之外,也當需廣泛地網羅人才。為此,李斯特別在文章提出諫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之所以高大,就是因為廣納的緣故,即使是一粒沙、一個石頭,也都會加以聚集和保留。大海就是能夠包容大的河川和細流,所以能夠廣大博深。)(見戰國-李斯《諫逐客書》)秦王閱讀之後,果真收回成命,留住外來的人才。提出諫言的李斯,不但受到秦王的重用,還構思出諸多的改革措施,使得秦國富強,統一天下,李斯最後還當上秦國的丞相,輔佐朝政長達二十多年。如今,歷史學家每當提到李斯,無不提起他對秦王所提出那一篇偉大的《諫逐客書》。

三.雅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清朝政治家林則徐(1785-1850)的至理名言,由於他度量寬闊,秉公好義,著有諸多文集,被史學界認為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留名千古。「有量,則有福」與「有容乃大」這兩句話,在過去的歷史中,已有過諸多明證。要實踐出「貴其所長,忘其短」的行動,「雅量」這門功課是不可或缺的。

創世記十二-十三章中,記載了因亞伯蘭有「雅量」,而受到上帝特別祝福的故事。話說耶和華上帝要亞伯蘭(之後改名為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所指示的地去。因耶和華上帝要賜福亞伯蘭,使他成為大國,也要讓人因為他而得著祝福。因著亞伯蘭對上帝充滿著莫大的信心,便毫不猶疑地,照著上帝的吩咐,約於主前2160年,以七十五歲高齡,離開本居地哈蘭,偕同妻子撒萊與侄兒羅得,和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及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抵達迦南地時,卻遭遇了嚴重飢荒,無奈之餘,只好又舉家遷往埃及暫避災難。

待飢荒過後,亞伯蘭才又帶著一家人,從埃及返回到上帝所應允的迦南地南部,然後再北上到位於伯特利和艾之間的草原居住。此時,由於亞伯蘭和侄兒羅得皆擁有大批的牲畜,而當地卻又無法提供足夠水源和青草,兩家的牧人常因此產生爭執。為求得和睦,亞伯蘭乃邀請羅得共商解決之道。羅得答應後,兩人便決定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因此,兩人遂開始商議「地盤」的分配。為顧全大局,亞伯蘭慷慨禮讓,請後輩侄兒羅得先作選擇。羅得選了約旦河西岸南部的那片平原,由於這一帶的水源充足,土地相當的肥沃,地域涵蓋了死海南部三個城市的瑣珥、所多瑪和蛾摩拉,難怪羅得會搶先的選擇這份上好之地。雖然「好份」的地,全都讓給了羅得,但亞伯蘭並沒有因此而吃虧,反而在上帝為亞伯蘭選擇土地的情況下,將羅得所擁有之外,凡所看見的土地,都給他和他的子孫。最終,亞伯蘭所得到的祝福,比羅得多出許多。

亞伯蘭之所以承受上帝的祝福,最主要的原因,乃他心中沒有台灣俗諺所形容心胸狹窄的「雞仔腸,鳥仔肚。」「食人汗流,看人食涎流,互人食目屎流。」「拍死賣雜細的,得無一枝針。」「一粒飯,摃死三隻黑狗公。」也沒有因為吝嗇而出現「凍霜員外,大路狼狽。」的窘境,反而在「甘食甘分,有通食閣有通剩。」「大海,不驚大水。」的情況下,享受到「有量,則有福。」的福報。

結語:

由於台灣是個多元種族、語言、文化、意識型態的地方,圍牆與山頭主義便隨之盛行,要實現「合一」的理想,實比單一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韓國與日本來得困難。加上2004年總統大選之後,兩造陣營間無不想盡辦法挑剔對方的短處,進而「宣判人家罪狀」,好像與他們「敵對」的一方,全都萬惡不赦似的,毫無優點可言,使得問題難以收拾。事實上,彼此之間的惡意中傷與論斷,就好像耶穌所說的:「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訓示一樣,只見到別人的弱點,完全看不見自己有著更大的過錯。面對此一困境,若我們能用「貴其所長,忘其短」的心,不再計較人家的惡,用彼此接納,互相欣賞的態度相對待,相信會解決諸多無謂的紛爭。願我們能用「貴其所長,忘所短」的心,接納和我們不同意見的人,就好像基督接納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