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跟隨vs.離棄-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詩篇六十三篇1-8節;雅各書四章8節

前言:
最近,咱們教會有七位兄姐去世,其中,還有兩位在同一天舉行告別禮拜。看到他(她)們相繼離去,身為牧師的自己,心中乃充滿著無限的難過與不捨。因在德生教會已經牧會超過十八年(1998.7.23-迄今),和會友們所建立的感情,可謂如同家人一般,真的很難以割捨。會有這樣的感受,乃從出生到現在,高雄的德生教會,是我居住最久的地方,已經比我的故鄉還久,因我十六歲讀高中之後,就搬到學校住宿,而離開了家鄉。
這七位近日歸天的會友,在他們安息的前夕,甚至幾個小時前,我還曾在醫院和住家與他(她)們有著愉快的談話和分享,無奈的是,不久之後,竟紛紛離開人間。

看到親如家人的會友陸續歸天,會難過之因,乃生前,我和他們的生命有很深的交集,也深受他們的愛戴,心中才會傷心與難過,甚至流淚!

雖人一出生,死亡就緊跟在後,病、老、死的威脅,便成了人最大的挑戰。然而人何時會死亡,沒有人能夠預料,因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然我確信,如果死亡不能避免,那麼,坦然的面對,以追求寧靜的善終,乃是最佳的選擇。還好,這七位歸天的會友,並沒有長久的病痛,只有一位在養護中心躺了五年多才歸天,仍值得感謝!

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當前面六位去世的會友,仍有三位還在等待舉行告別禮拜的一天晚上,又接到一通禮儀社的來電,禮儀社人員問我說:「牧師,有一位生前在公家民營單位服務,在職中因生病,已在養護中心躺了五年多,剛去世的×××先生,他是德生教會的會友,你認識他嗎?」我說:「我不但認識,他結婚時還是我為他證婚的呢!多年前,他生病之後,我還曾到過醫院和養護中心探望他多次。」禮儀社的人員聽到我的回應,乃告訴我說:「過世者是我的外甥,他的家人不想辦告別式,只要求禮儀社協助將遺體直接入殮,並土葬即可。」

聽完這樣的意見,我問禮儀社的人,是否有家屬在場,若有,請將電話拿給在旁邊的家屬接聽。還好,去世者的二姐正好在一旁。因彼此認識,所以我和她稍微談了一下,並約定時間見面,商討喪葬事宜。但二姐卻這樣回應:「父母去世後,除了弟弟和小妹之外,我和姐姐已經離開教會,所以,不好意思麻煩教會。當然,不是不上教會,而是我嫁給非基督徒,要到教會,實有處境上的困難。」聽完二姐的回答,我告訴她:「妳的爸、媽和弟弟,生前皆熱心於教會,且妳們結婚之前,也都在教會服事,甚至參加師範班,教導主日學,千萬不要離開信仰,當要持守信仰,緊跟上帝的腳步,否則,會成為迷失的羔羊。」

三天之後,接到安息者么妹的來電,經過一番溝通,終於敲定告別禮拜的時間,但么妹還是強調,告別禮拜將在殯儀館舉行,不到教會,因二姐基於婚姻之故,已經離開教會,且大姐也已改信台灣民間信仰,所以,告別禮拜只有家屬和親人參加,並不打算邀請教會的兄姐。為了尊重家屬的意願,身為牧師,只能配合。不過,我還是一再地提醒么妹,無論如何,都得緊跟上帝的腳步,不要離開父母所傳承的基督教信仰,畢竟,哥哥生前不但參加社青聚會,且還相當熱心於教會的服事。

一、不要迷失
談到這裡,使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天下午,主持完告別禮拜後,與遺族一同站在禮拜堂門口答謝來賓時,有位資深的市議員上前來,緊緊握著我的手,表情極為誠懇的告訴我:「牧師!聽到你方才在告別式的證道,實在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短暫與脆弱。你說得沒錯,人的確不能沒有信仰,也不能離開上帝。不瞞你說,五十年前,當我於師範大學讀書時,每個禮拜天都會到教會聚會,所以認識了許多長老教會的資深牧師,諸如劉華義牧師、謝再生牧師、黃武東牧師……等,這些牧師我都很熟,也常聽他們講道。只可惜,畢業之後,因為教書和事業忙碌之故,以及日後民意代表生涯時間上的不允許,我離開了上帝,幾乎未曾參加主日禮拜。如今,回想起來,心中覺得很慚愧!」

聽完議員的「告白」,我乃把握難得的機會告訴他:「議員先生,既然這樣,盼望您能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跟隨祂的腳步。歡迎下個禮拜天能到教會來參與主日禮拜。請勿忘記,一定要前來。」

當議員聽到我的邀請之後,又跑到女宣詩班的隊伍中,向多位女宣的姐妹訴說他離開基督教信仰的「見笑代」。聽到他的「懺悔」說詞,只見女宣姐妹一直邀請他,並鼓勵他重回到上帝身邊,勿再做迷失的羔羊。

不知這位議員是臨時感動的有感而發,或真的體會到信仰的重要,還是場面話不得而知,然可確定的是,多年來,我從沒看過他到德生教會聚會。

擔任牧師三十年來,我深刻的感受到,離開教會的基督徒,在身體健康、年輕力壯、功成名就、事業有成、時間忙碌、子孫出眾時,較容易忘記上帝;反倒是事業潦倒、百病纏身、遭遇瓶頸、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才會想到要再回頭找尋上帝。

從議員先生對於信仰的「甦醒」,決定重新回到上帝身邊,緊跟在上帝之後的「衝動」,讓我想起有學者曾以「人是什麼?」為題,用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三個故事作為比擬,訴說了「人」就如同進化論學家達爾文(Darwin, Charles Robert 1809-1882)所說:「人是高度發展的動物」。社會主義的卡爾馬克斯(Karl Marx.1818-1883)所言:「人只是一種經濟的要素」。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指:「人是一個未發展完全的小孩」。這三個比喻即耶穌所說的:1.動物-迷失的羊。2.經濟要素-失落的錢幣。3.小孩-浪子。的確,人很容易在世界的洪流中,跟丟了上帝的腳步,離開上帝,成了迷失的羔羊、失落的錢幣和離家的浪子。

在三十年的牧會生涯中,我常會遇到鮮少上教會的基督徒,遭逢生老病死的「關卡」時,才又想到信仰的重要,而來到教會尋求協助。這些人就像耶穌所說的,是浪子、是失落的錢幣、迷失的羔羊。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帝似乎是需要時才存在;不需要時,便可將之棄置於一旁。這些人所抱持的想法,乃是一種「人本主義」(以人為自我中心)的信仰價值觀。在此所指的「人本主義信仰價值觀」,即以人為主體,上帝為客體,也就是需要上帝時,才會「臨時抱佛腳」,請上帝「出籠」,替其解決燃眉之急。這樣的情況,和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人,以人的利益為中心之人本信仰意識型態極為類似。

基督教是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神本」信仰,人必須尊主為大,緊跟隨祂,否則,將會成為迷失的羔羊。
出生於蘇格蘭的英國公理會著名神學家福賽斯牧師( Forsyth, Peter Taylor, 1848-1921)曾經說過:「生活的目的,不是尋找你自己的自由,而是尋找你的神。」此外,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杜蘭(Will James Durant ,1885-1981),撰寫了一部多達三十三冊,名為《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的鉅著,當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研究人類歷史之後,乃有感而發的指出:「這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共產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不是歐洲與美洲的對立,也不是東方與西方的對立,乃是人類是否可以離開上帝而生活。」
順便藉此一提,這套三十三冊的《世界文明史》,是1980初期的學生時代,我向新樓儲蓄互助社貸款台幣7000元所購買,如今,還擺在我的書房。雖然在資訊和網路發達的時代,資料的尋找相當方便,但這部書籍,仍是我參考的寶典,才會對於作者的這段話印象深刻。

二.緊緊跟隨
舊約聖經<士師記>是一卷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後,剛進入迦南地,王國制度尚未建立,由士師領政與管理的一段歷史,先後長達四百八十年之久的記事(註:「士師」(Judges)一詞,希伯來原文為「審判官」之意,代表著統治的行動,也包括了作戰之意。中文之所以翻譯為士師,乃中國古代的商周時期,「士師」為一種官銜,司掌審判工作,中文之譯名乃依此而來。「士師」為神所選派,有神的靈賜予獨特的能力,奉命作百姓的領袖。他們的工作不僅是裁判案件,最重要的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外邦仇敵之手。「士師」乃從約書亞當代的長老開始,到王國建立為止,其間的以色列領袖。他們興起的主要目的,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見士師記二章16節)

從<士師記>二章11節至十六章之記載,可以發現一個循環的定律,即每當以色列百姓離開上帝時,便會受到外族的欺侮和壓迫;但當百姓回轉尋求上帝的幫助時,上帝便會興起士師施行拯救,而使他們得以享有數十年的太平生活。

惟遺憾的是,在享受太平盛世的日子後,百姓就會在「我行我素」的情況下,將上帝忘得一乾二淨,等到災難臨頭時,才又會想到上帝的存在。這樣的循環史,在士師記當中一再地重演,最主要的原因,乃在昌平的世代交替時期,以色列百姓常會忘記出埃及時,上帝對於祖先拯救的恩典,而失落了信仰。此時,百姓只記得交接重要的產業、金錢和財產,而忘卻了將最為寶貴的信仰遺產傳承下去,致使子孫離開上帝,進而膜拜當地的神明。

事實上,以色列百姓在士師記所呈現出來的「循環定律」,在台灣教會的信徒中,亦經常可見。這樣的結果,真有如信仰前輩對離開上帝的人之戲言所說:「一代興、二代幸、三代霧霧無明、四代牧師長老來請我沒閒、五代神桌公媽滿厝間。」幸好,以色列百姓在緊要關頭時,還會想到請求上帝出面解決,才得以脫離難關。

詩篇六十三篇是大衛之子押沙龍叛亂,大衛於猶大曠野避難時所寫的祈禱詩。大衛在逃難的過程中,雖面對敵人想盡辦法要取他性命,而步步充滿危機,但他仍緊跟上帝的腳步,寸步不離,從未對上帝發出怨言,反而全然的信靠上帝,還向祂獻上禱告說:「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你。我還活的時候要這樣稱頌你;我要奉你的名舉手。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飽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歡樂的嘴唇讚美你。因為你曾幫助我,我就在你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地跟隨你;你的右手扶持我。」(詩篇六十三篇1-8節)就是因為大衛緊緊的跟隨上帝,凡事皆以禱告作為和上帝溝通的信仰表現,雖得背負罪惡所帶來的十字架,但仍得著上帝的赦免、保守與賜福。

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在王國制度建立後,還是重蹈士師時代的歷史覆轍,每逢生活如意時,便會忘記上帝的存在,且一而再、再而三的離上帝而去,導致以色列的亡國。

三.永不離棄
卸任的美國第41屆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退休後,告訴美國民眾,在主政期間,所依憑的,乃來自「信仰」(Faith)、「家庭」(Family),以及「朋友」(Friend)的「3F」信念,而不是倚靠權勢、財力和名聲。換言之,他永遠緊跟在上帝的腳步之後,攜手與家人同行,與朋友有肢體交通的關懷,因而順利的完成任務,交出總統的棒子。雖然在尋求連任時慘遭滑鐵盧,但四年後的總統大選,其兒子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則繼承父志,榮任總統,打破父親與兒子先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紀錄。

從老布希總統的分享不難看出,他那「3F」的信念,就如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於八十八歲時臨終前所說:「最好的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人若離開了上帝,內心很容易成為罪惡的溫床。畢竟,信仰不但主導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心懷,還導引我們一切的生活和態度。

約翰衛斯理的臨終遺言,和美國福音派領袖,同時也是基督徒思想家,曾因涉及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水門案,而鋃鐺入獄。出獄後,因致力於監獄的福音事工,而成為美國「更生團契福音事工」(Prison Fellowship Ministries)」的創始人,不但如此,他還出版了自傳回憶錄《重生》(Born Again),而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在美國社會與海外引起廣泛的迴響,甚至在1978年被改編拍成電影的主角查理斯.寇爾森(Charles Wendell Colson,1931-2012)所說的不謀而合。

爾森說道:
真的基督信仰不僅是個人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它也不僅是相信一組關於上帝的教條。真正的基督信仰是一套了解,透視所有真實的思維方式,它是一種世界觀。換言之,基督教的信仰並非只是一個私人靈修,或是感性的、經驗層次的投入。它建築在非常深厚、廣大、和諧,而且完整的理論基礎上。這個信仰影響了我們思想、行為的每一個層次。不但如此,它也與人類的社會和文化的脈膊息息相關的。我們的信仰主導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

看完寇爾森這段話,讓人感受到,似乎是在對詩篇二十三篇1-6節、詩篇六十三篇1-8節,還有雅各書四章8節:「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各書四章8節)非常貼切的詮釋。

眾所周知,詩篇二十三篇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且喜歡閱讀的詩。這一篇詩篇,是當過國王,享受過人生一切權力的大衛王所撰,因此又被稱為「大衛之詩」。雖只有短短的六節,卻蘊含著神人之間深沈的意義,與生死關懷的課題,不但百讀不厭,也讓人閱讀越感動,素有「詩篇中的珍珠」之稱。

大衛之所以會有感而發的寫出這首詩,乃他深刻體會到,有上帝的同在:1.必不致缺乏。2.也不怕遭害。3.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端見,大衛深刻的感受到,當他與上帝的關係越親密,就會離開罪惡越遠;與上帝的關係疏離時,就會離罪惡越近。

結語:
本文最後,讓我們一起用聖詩313首<救主耶穌,我立志>(新聖詩373首)之歌詞,向上帝唱出我們要緊跟在後,永遠跟隨祂的行動和決心。
1.救主耶穌我立志,永遠要跟我主,願祢常常近倚我,我主至好朋友,救主若站我心裡,與惡交戰穩嬴,救主導我來進前,正路穩當能行。
2.目睭所看能迷我,世間的惡我驚,求主永與我同在,使我聽祢的聲,對敵時時欲害我,圍我站我心內,救主求祢近倚我,靠祢就不受害。
3.救主祢有應允阮,若用盡心跟祢,所站榮光的所在,祢眾奴僕能去,今主耶穌我立志,永遠要跟我主,願祢常常近倚我,我主至好朋友。
4.准我看祢的脚跡,若無不敢去行,我真愛直直跟祢,靠主就能得成,求祢引導招呼我,扶持到盡一世,後來在天接納我,至好朋友是祢。阿們。